“后进生”的心理剖析和转化策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呢?只有熟悉“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心理共性,才能掌握他们的转化方式。一般来说,“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两类:一类属智力因素;另一类属环境因素。第一类“后进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在心理上表现出以下几点:1、观察、归纳、思维、联想能力比较差,有时也懒得去思考。他们观察事物无目的也缺乏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因而感知的是事物个别的、局部的、非本质的属性。2、记忆能力较差,常常是记得慢、忘得快。他们要记忆一个材料,多半采用机械记忆,只会通过频繁的重复来完成,不使用记忆策略,因而事倍功半,再加上新的记忆任务的出现,包袱越背越重。3、技能较差。由于他们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平常动手少,因此技能较差,表现为完成作业的速度慢,做作业时常机械模仿,不善于应变缺乏技巧。4、缺乏信心和勇气。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一般学生多得多,重重困难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不足。由于成绩上不去,有时不免受到部分师生乃至家长的冷遇,他们往往有自卑感,因而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在班级上几乎没有交际活动,处于封闭状态。第二类“后进生”主要受家庭、社会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刻苦努力,怕苦、怕累,学习目的不明确。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过于溺爱。现在的夫妇大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爱子如命,过于娇惯,使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旦离开父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学习上表现为没有主动性,对待困难更是望而却步,学习成绩低下也就可想而知。2、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家长酗酒滋事;家长以赌博为业;家长触犯法律;家长经常吵嘴。这些不良行为无疑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有的孩子无知效仿,不务正业,行为放荡,根本无心学习。3、早期管理和启蒙教育放松。家长忙于工作,无暇对孩子进行早期管理,使得孩子从小就没有好坏界限及是非观念。4、父母离异的影响。由于父母婚姻变故,如果处理不好与子女的关系会造成孩子孤独、胆怯、自卑的性格,不能在学校过正常的学生集体生活。以上分析了“后进生”的心理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那么又怎样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首先,热情关心,耐心启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其次,要分析每个“后进生”落后的原因,然后有计划地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通过实践我认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后进生”。教师只有用全面的观念看待“后进生”,才能增强做好转化工作的信心。2、对“后进生”施以爱心,并把爱心转化为耐心。对“后进生”尤其要注意爱心和耐心,使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学校、教师遗忘,并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3、培养自尊心和责任感。随时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因为信心是一个人生活、学习的动力。4、推心置腹的谈心,沟通师生感情。谈心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是情感交流的方式。对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后进生”,我们应具体分析影响他们的各种因素,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如对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而不求上进,学习上害怕吃苦的学生,教师首先应争取家庭的配合,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任何人想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也是如此,非下苦功不可;其次可以组织他们学习中外名人(如华罗庚、爱迪生等)发愤苦读的故事,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上对他们要多督促、检查、鼓励,这样的学生一般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号召力,可以让他们负责班上某一方面的工作,使他们看到同学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需要说明的是要做好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信任感很重要,因为这类学生大多逆反心理较重,否则很难奏效。同时表明教师的立场:他们一定能赶上,只要肯学习。智力因素造成的“后进生”,自卑感强,常常过低评价自己,从而导致他们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