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面积的含义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58~60页。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六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计算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因为面积概念的抽象程度要比长度概念高一些,确定面积大小的方法也不像确定长短那样简便易行。此外,学生先前已经建立的长度概念也会对面积概念的建立造成一些干扰,因此,面积概念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自然也就需要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和活动中逐步明确认识、加深理解。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在体验多种比较策略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感受这一方法对于面积计量的意义。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用具:数学书、数学伴你学、数学补充习题、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不同颜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了,狐狸很快地挑了第一块地。为什么呢?生1:因为第一块地的面积大?师接着问:那什么是面积呢?你能以这两块菜地为例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面积的呢?生1:……(此时生用语言表达不清楚)师追问:那你能上来给大家指一指、摸一摸这两块地的面积吗?生1上来用手摸一摸。生2:因为第一块地的周长大。谈话:在分地之前,细心的狮子大王对这两块菜地进行了测量,发现第一块菜地是一个长8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第二块菜地是一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小组计算两块菜地的周长并交流结果。汇报结果:第一块菜地和第二块菜地的周长一样大,都是20厘米。师:通过计算,说明狐狸是不是根据菜地的周长挑选菜地的呢?如果不是,那是根据什么挑选的呢?生:狐狸不是根据菜地的周长挑选的,是根据菜地面积的大小挑选的。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设计意图: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揭示课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求知欲。】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找一找,摸一摸,初步感知对面积含义的1.谈话:同学们找一找我们教室里都有哪些物体,(黑板,课桌,凳子,数学课本,补充习题,伴你学......),那你能上来用手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吗?2.动手:生逐一上台用手摸一摸自己所找物体的表面。(学生按要求操作时,提醒他们用整个掌心摸遍整个表面。)3.引导:比一比黑板面和课本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4.继续引导:数学补充习题封面和数学伴你学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那个面比较小。5.指出:黑板面的大小也叫黑板面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也叫课本封面的面积。数学补充习题封面的大小也叫——(引导学生说出“数学补充习题封面的面积”)6.启发:刚才我们每次比较的分别是哪两个面的面积?比较的结果还可以怎样说?师引导生说:黑板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伴你学封面的面积比补充习题封面面积大。7.进一步启发:刚才我们一共比较了三个物体表面的面积,谁再来说说,这三个面中,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8.提问:黑板面的面积就是指?课本封面的面积还可以说是?师引导生说:黑板面的面积就是指黑板面的大小,课本封面的面积还可以说是课本封面的大小。9.比一比:谁的手掌心面面积大。【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着重帮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也叫作物体表面的面积”。为此,上述教学活动受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会“物体”与“物体表面”的区别;再由此出发,引导他们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从而十分自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为此,为了丰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