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文言文中的合理运用南漳县武安镇刘集中学龚雪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因需而设的原则,而非为用而用。另外,还要注意忌繁不忌简。我在设计《小石潭记》的PPT是就遵循了这些原则。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共运用了三次多媒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一次:播放小石潭记视频,师布置任务(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看视频,根据视频的内容给这篇文章写个题目。如果学生写上了,说明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这种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音乐美的情景中达到了学习的目的。第二次:利用幻灯片展示小石潭记全文,师要求注意文中的红字要读准。这样读一读文中的生字的读音就解决了。利用多媒体,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第三次:利用幻灯片展示全文,只不过这次的展示,没有段落与标点。师布置读出这篇课文的节奏,学生看着幻灯片练习读,形式新颖的练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老师总是在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勤奋,推一推,走一步。但是很少反思一下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想要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就是所谓的“让学生自己迈开腿走路”,就必须深刻认识和掌握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所以我们教师的一切行为都要为了学生。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诸多手段,老师需要成为“设计者”,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很多技巧。首先,教学的准备是学生,要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师在备课时,如果首先抛开对任何资料的依赖,以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审视文本,就会最大限度地预测学情,获得宝贵的“第一印象”,从而据此设计教学过程。这种亲自体验到的,正是师生的共同感受,因而便成了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其次,教学的序幕是学生,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导入,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致力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再次,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其实这本应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到底是谁在学?是学生在学,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在学或是代替学生在学。再有,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就是由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教师是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从空间感觉上讲,教师是居于学生之后,若即若离的。这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需要教才教,需要教一定要教好。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增加了整个过程的动态感,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注意力集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了一些纸质教学的呆板感。并且便捷直观,为学生提供方便,便于老师观察学生,随时调动学生的思维,调整学生的状态,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多媒体因需而设,去繁就简,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