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艺术生命课堂(河南省鹤壁市鹤壁二中458010王万红梁治国)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相互渗透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外在的表现为音乐与美术学科的兼容与贯通.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改的趋势,音乐课也要打破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每堂课,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如何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乃至融合,引发美育系统结构的重构,是新课改的主流。一、于音与美,有声有色,音美交融的可行性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音乐是以节奏,旋律组成的,依赖于听觉被我们所感受到,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美术是以光线,色彩,线条组成画面,依赖于视觉被我们所感受,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听觉所感受到的可以用视觉来表现,视觉所感受到的可以激发出听觉。听觉与视觉感受不是孤立的,它们是能互相联系,彼此融通的。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丰富、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解音乐时,去主动地接受并用自身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欣赏过程中去。在中小学阶段,除了语言之外,绘画是最好的表达和创作方式,借助绘画欣赏这一表现手段有利于学生去更好地理解、感受作品,更真切地感受到美的存在,有利于综合美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生们创造性的活动也使自己对美的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二、音乐与美术联通的理论性通感,是不同感官感受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转换而创造出的特异形象。它是某一感官感受事物之后,所产生的意境、意象,与特定的事象融合而出现的感觉之间的转换或挪移,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境界。这一现象称为联觉通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反映在写作上是一种特异的类比思维,是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技法。刘勰说过:“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事物虽然一个南方(越),一个北方(胡),彼此互无关系,但是知识丰富、富有创造和想像力的人,把它们联系起来考虑,就能像肝胆一样,相互配合默契,显示一定的思想情感,为表现主题服务。这是说,运用比兴,要善于联想,富于创新精神,才能创新灼奇,巧妙而又形象。音乐和美术同样如此:一个为听觉艺术,一个为视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是抽象的艺术。在此两种艺术形式中音乐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其界限(文化、地域)似乎也更小一些,因为大多音乐都有明显的节奏,有的学者将此与人的脉搏联系起来,将之称为生命的律动。美术与音乐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都受到共同的艺术规律的制约,因此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但两者在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上,让人的内心产生共鸣上是一致的。把美术带进音乐课堂,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总之,我认为:美术是音乐的载体,音乐是美术的升华。学无定法,教无定法。灵活多样,众法优化。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展示出音乐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敢于打破常规,从传统的知识传授1者转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和组织者,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从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造性人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