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德培养与运用的一些思考【摘要】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关键,是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在素质与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进行师德的培养与运用,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师德的基础应该由爱出发,发自内心地对教育有爱,对学生有爱,并且是真实的,无私的,信任学生,共同成长。【关键词】陶行知教育师德的培养与运用教师,这个词汇可大可小。人人可为师,但并非人人皆是教育者。教师除了简单地传播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以言行传播着道德品质。学校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教师的建设,而教师建设中师德的培养定当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刚刚踏足教育工作者的领域,捧着一颗心来,满身阳光,却在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时不得不思考,我该以怎样的形象去面对他们,该传播点什么给他们。纵观日常工作中形形色色的学生与老师,多多少少都能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学生,对老师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不管是言语表达,事物喜好亦或是处事方法等。例如由我目前接管的班级来看,日常的放学队排队纪律是由两位管队小班干管理的,两位小班干的管理方法非常不同,一位以“豪放式”管理,用歇斯底里的吼声命令同学安静排队,而另一位则以面对幼儿园小朋友的姿态对同学做出“嘘,请不要说话”的举动。明显后者“继承”了低年龄学段时老师面对学生的方式,延续至今进行着班级纪律的管理,且不说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否持续有效,我们已然发现,以前老师的这一小举动已深入地影响着这位学生,使其一直运用着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现在的纪律管理。可见,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植入学生的眼里心里,长时间影响着学生,学生通过其模仿,学习,逐渐形成自身的某项技能或习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面对这些模仿性强、可塑性强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行为、习惯、言语等品德品性都需要重视,好与不好都很可能被学生所模仿。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也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播给学生学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1行品德教育,以良好的师德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诚然,我把师德视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重要事项来谈,但如果要我具体地回答:何为师德,怎么才算具备良好的师德。一时间我答不上来,加之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更难以举出特别恰当的例子,为大家阐述我对师德的理解。但是,不管这个问题是否有一个具体的答案,我想从师德的基础上来讲,应当是从教育中的爱出发来考虑的。我们知道,在平常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是彼此从独立的个体慢慢发展到产生感情产生爱,继而根据彼此感情的深浅决定此后一同从事的活动。如果彼此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则不会有共同的交集或者说不会有想要交流、一起进行某项活动的冲动。而面对学生,亦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与学生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如若要进行教育上的活动,彼此必先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如果彼此之前是单纯的强制性的情感关系——我必须教育你,你必须听从我的教导,那这样毫无生机的教育想必无法达到好的结果。反之,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先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教师对学生有爱,学生对老师有情感依托,在这样的关系下发自内心地有一起进行各项教育活动的冲动,教师再化爱于言行举止中,传递给学生知识与品德培养,那教育效果明显会好很多。所以,先发展师爱,是培养师德影响学生的关键。那么,具体应如何来培养师德师爱,并将其融于教育中呢?我想可以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中进行学习,就几句格言来进行思考。一、爱与无私陶先生曾说:教师,应当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这句话应当是对一位优秀合格教师的最佳写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有爱,有责任,先与学生建立起情感,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教育活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爱可以很抽象,也可以很具体。我们对学生的一个微笑,是爱;对学生一个拍拍肩膀的鼓励,是爱;对学生一个善意的眼神,也是爱……太多太多,只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关注到个体上,对每个孩子都抱以善意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