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兴趣,构建和谐课堂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内容感兴趣,那么他就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相关的知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政治学科包含的内容大多是一些令人乏味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所以很少有学生会对政治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为此,要提高政治学科的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1]一、学生对政治学科缺乏兴趣的原因1.高考指挥棒对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中的学科教学往往都是围绕着高考这一指挥棒进行的,高升学率是学校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学习也是为了应对高考。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特点就是考查的范围更广了,结果政治学科所占分值的比重下降了很多,而且文科方向的招生比重远远低于理科方向,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政治学科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不学不行,学了对提高分数也没有太大影响,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政治学科产生厌学的情绪。2.教师专业素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极少数政治教师自身就没有完全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谈不上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传统教学观念对部分政治教师的影响极大。这些政治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关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作用,师生之间鲜有沟通和交流,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和摧残,学生自然不会对政治学科产生兴趣。3.功利性让学生远离兴趣。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是家庭的希望所在,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他们的学习也明显呈功利性的色彩,直接导致政治学科不被重视。而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更容易接触新事物和新知识,他们个性鲜明,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当社会现实与某些政治理论不能完全符合时,他们就会认为老师讲的都是大道理,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难以立足和应用,进而对政治学科失去兴趣。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1.教育观念紧跟潮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高中政治课程要求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所有的知识点被教师一一罗列出来,学生只需要一字不差地将这些知识点记下来。在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整个课堂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的,只有理论的传授,没有学生的实践,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根本得不到体现,很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为此,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必需的。整个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2]例如,在上经济生活模块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他们自己的消费心理,然后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哪些是正确的消费心理,哪些是不正确、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课堂变得自然和谐,教学效果得以增强。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我们会发现,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或者来校实习的教师往往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受到学生的喜爱,上课的时候学生更加专心。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会直接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增强,反之,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的融洽,就很难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亲其师,信其道”。政治教师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学生,无私奉献。学生对我们认同了,才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