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浣江小学葛佳媛教学内容:课本104页至107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2.对重叠部分的理解。教学准备:两色花朵、每人2份名字贴、大表格一张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感悟重复现象。葛老师知道我们三X班的同学们最爱动脑筋了,同学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看电影: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强调爸爸身份的双重性--身份“重复”了)【活动分析: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2二、探究解题策略,渗透集合思想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刚才老师给我们班一些同学赠送了神秘的礼物,请看看你的抽屉,里面有信封的请拿出来。倒出来看看,里面是什么?对了。是漂亮的花朵,什么颜色的(2)请拿到红花的同学把你们的名字贴到黑板上。数一数,有几人?请拿到蓝花的同学也把你们的名字贴到黑板上。数一数,有几人?三(X)班收到神秘礼物学生名单红花XXXXXXXXXXXXXXXXXX蓝花XXXXXXXXXXXXXXX拿到红花和蓝花的一共有多少人?生:5+6=11(人)2.出示原始数据,制造认知冲突。师:我们请拿到两种花的同学站起来看看,数一数,是不是10人?算出来的人数怎么和实际人数不符呢?仔细看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因为有重复的,直接用5+6计算不对。那“两种花都拿到的”到底应该算几个人?【活动分析:当教师问学生“拿到红花和蓝花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时,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作出了回答,声音响亮、语气肯定。“确定是11人吗?”,随着教师轻轻的一句反问,加上“学生名单”的适时呈现,学生的头脑里跃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过去求总数就是直接把各部分的数量加起来的呀,怎么在这里行不通了呢?认知冲突出现了,遇到新问题了,于是研究“重叠问题”变成了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需求。】3.寻求解题策略,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⑴探究:能不能想想办法,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拿到红花的是哪6个人,拿到蓝花的是哪5个人,两种花都拿到的是哪2个人?(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对统计表进行重新设计。⑵汇报:通过同桌同学的努力,我们都已经有了方案,那一对同桌来展示一下3你们的成果呢?(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交流,并对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形成自己的判断。)作品一: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红花蓝花作品二:连线图作品三:红花:蓝花:两种花:(3)作品四:集合图①真有创意,只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圈,就把刚才表格中的信息表示出来了。老师也带来的这样的两个圈圈,一起来演示一下好吗?②请拿到的同学站在讲台红色的圈内,拿到蓝花的同学站在蓝色的圈内。这两位同学怎么站呢?谁有好的建议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③我们的小朋友们实在太会动脑筋了。这样站好之后,红色圈圈里的这部分表示?蓝色圈圈里的这部分表示?中间的这部分表示?红色月牙部分表示?蓝色月牙部分表示?⑷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这个问题弄得很清楚了。那你能把刚才的这个过程用一幅图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一想先画什么?)抽象:师生共同在黑板上整理集合图,用一个圈表示拿到红花的同学,再用一个圈表示拿到蓝花的同学,中间的表示拿到两种花的同学。(5)揭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今天的表现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英国的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