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的评价(2011-07-0723:34:07)转载▼标签:教育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过去体育教学评价只对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相对忽视了学习态度、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心和合作意识等。它在用于选拔和甄别学生的学习上有积极的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评价的主体性。新体育课程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五个领域来实现课程目标,因此,仅仅用过去的评价方法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个体学生的健康水平做出评价更合理、科学。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充分发挥了学生评价的主体性。一、建立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区别对待、多方参与、科学实效的评价构想。我们认为新的学习评价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评价的目的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与等级评定,激励学生努力参与学习,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4.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的能力。5.让家长了解、掌握学生体育学习的真实状况,共同参与教育。(二)评价的内容1.体能与运动技能。2.学习态度与行为。3.认识与知识。4.交往与合作精神。5.情意表现。(三)评价的方法1.终结性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3.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4.阶段评价与期终评价相结合。5.重理解与运用,轻单纯的记忆。6.重进步、重发展。(四)评价方式1.学生自评。2.小组互评。3.家长评价。4.教师评价。(五)评价采用等级制优秀:91~100分良好:81~90分中等:71~80分合格:60~70分不合格:59分以下(六)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具体操作各项评价内容占的比例为:1.体能与运动技能占50%;2.学习态度与行为占10%;3.认识与知识占20%;4.交往与合作占10%;5.情意表现占10%。二、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一)自评和互评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自评和互评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教师稍有忽视,就会使得这种评价流于形式。如果对学生的评价不公正、不客观就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由于把评价的部分权利让给了这些天真活泼、心理还不稳定、未成熟的孩子,在评价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一些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1.从众心理,是指学生个体在对别人评价或自评时因受到团体或多数人的不同见解的压力所引起的行为、观点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随大流”。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时,一旦发现与其他同学的意见不一致,他就会感到心理紧张,促使他在规范压力和信息压力下趋向一致,造成“从众”。这样即使他们要表达的意见是客观公正的,也得不到充分肯定,这种从众的心理在学生自评和互评中时常出现,在低年级尤其突出。2.类群效应,是指在学生自评和互评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由于人际关系带来的两种不同结果的反应。在青少年中他们最易形成凝聚力极强的非正式群体──友伴群体,这个群体对学生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不仅可以改变青少年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能改变他们内在态度和认知,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他们时常形成几派,对“圈内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打A等。对“圈外人”则不负责地乱打一气,造成只从感情出发不顾客观事实的结果,这种现象在水平1~3尤其突出。3.自我中心,即片面地夸大自己的中心地位,盲目自我膨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有谁对自己提出了批评的意见则立即回击、报复对方。这种情况易造成偏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使心理失去平衡,造成心理上的疾病。4.附和权威。威信分为权利威信和非权利威信。教师这个“角色”本身就赋予了他的权利威信,在学生中的言行就具有权威性。在实施评价时,教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