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件创作说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学生对文章主人公并不太熟悉,但故事本身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学生初学本课的兴趣比较浓郁。但要学好本课,单靠文字介绍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才能对人物的内心品质有更全面而深刻。这时信息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文章第三段写道“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段文字书上写的比较简单,显得有些轻描淡写,所以光靠文中的描述,学生是无法体会到司马迁的可贵品质的。这句话中“横祸”、“酷刑”我觉得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补充,否则学生不能深入理解“个人的耻辱、痛苦”。此时课件补充“李陵事件”以及司马迁受酷刑后的心情等材料,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他当时的心态。也就更容易理解司马迁的“悲愤交加”了。“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一句要作为重点解读对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个人有哪些耻辱与痛苦来想象司马迁一次,两次……是如何想血溅墙头,如何打消念头,如何又想了此残生的。同时,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史记,文中写得也比较简略,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立足文本,巧用课件,两者巧妙结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搜集与感悟中更深刻的了解司马迁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激发,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除了语言激励,情绪感染,适时的课件展示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很好的方法。如:教学第二段时,学生读出嘱托背后的遗憾,期盼,就更能理解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出示嘱托的同时配以《二泉映月》的凄凉音乐做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父亲的嘱托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重要性。深入读第三段了解了司马迁的悲愤交加的心情之时,以语言的悲愤感染学生,使学生读出司马迁内心的痛苦为体会司马迁的坚强做好情感的铺垫。本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文章,课件以及想象的内容了解了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司马迁的可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