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剪纸作品,看清作品上的事物,领会作者创作意图,驱遣想象填补作品空白,并编写出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来.2.在指导学生欣赏剪纸作品,领悟其艺术内涵,在剪纸作品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中,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剪纸作品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与浸染,从而激发他们欣赏剪纸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教学准备:精心选择一幅"红双喜"和几幅非常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剪纸作品,做成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双喜”导入,激趣授法.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剪纸里的故事”——(课件出示:红双喜)同学们在一些婚庆场合大家一定见过它。今天,我们就再一次仔细地端详端详,看哪位同学看得最清楚。(教师板书:看清楚)谁能说一说这幅剪纸作品上都有些什么?(指名说)2、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一对充满喜气的“红双喜”,可是艺术家们为何还要以喜鹊和梅花作点缀呢?这里面又包含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呢?欣赏剪纸作品,不仅要看清上面的事物,还要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板书:想明白)教师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点出其中所包含的“喜上眉梢”之意。3、结婚为什么要贴“双喜”(强调双喜二字)呢?(指名说)4、师:其实啊,这个“双喜”的背后啊,还有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呢!(教师板书: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5、教师讲述故事:明代书生方明秋,赴京赶考经过苏州,见一大户人家悬联招亲,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方明秋一时对不出,便去京城赶考。进了考场,一看主考官出了一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他不假思索,用路上看到的招亲联为对.主考官惊叹他的才华,取他为进士。回头经过苏州时,见招亲联仍在,于是又以考官出的联相对,于是被招为快婿.就这样一副对联成就了方明秋人的生两桩美事,一是“洞房花烛”;二是“金榜题名”。结婚那天,他并排写了两个大大的“喜”字贴在自家门前。据说,结婚时贴双喜,就从他这儿开始。二、展示作品,丰富素材.1、师:同学们,没想到这幅看似简单的“红双喜”背后,竟然藏着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其实啊,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是一个生动的艺术世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作品,请同学们边看边想,用心体会剪纸中的人或物,看其中的哪一幅作品最能吸引你的目光。(课件逐一出示剪纸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三、重点指导,打开思路.1、师:同学们,你对刚才的哪幅剪纸作品最感兴趣?(指名说)2、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老鼠上灯台”这幅作品!(课件出示)3、师:首先请同学们看清楚这幅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要看,就看个清楚。(指名说)4、师:一篇文章会有中心,剪纸作品也一样,自然也会有个主题。同学们都再来看看这幅作品,想一想它传达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想明白了,才算是真领会。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指名说,学生可能谈到团结合作,非常有趣,鬼鬼祟祟等。)5、师:看了这幅作品,你想知道什么?(这三只偷油喝的小老鼠,它们是和葫芦娃一样的兄弟,还是老鼠家族的一次集体行动。如果是三兄弟,那个冲在最前面的是谁?如果说是一个家族的话,其中哪一个是爸爸,哪一个是家族里最小的一个?那个落在最后的是谁,他们为什么要组织这次集体行动,故事的结果又如何呢?)(小组交流——班级交流)6、例文引路:(指名读)哪些是图上内容?哪些是想象的内容?(还有细节描写)7、师:同学们,剪纸作品是静止的,可是我们的想象却是灵动的。剪纸作品只是一个凝固了的瞬间,只是这个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幕罢了。既然是故事,它一定有起因,经过和结果,相信大家的想象一定会让它变得丰满起来,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这里的每一幅剪纸作品里都隐藏着一个生动而又精彩的故事。下面,就请同学们任选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幅,驱遣自己的想象,编出一个故事来。(教师板书:编,写在“故事”二字之前)8、出示习作要求:(1)仔细观察,注意剪纸中人与物的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2)编写的故事中的主角是剪纸中的人或物;(3)根据剪纸的内容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故事生动、有趣。9、希望同学们先列个提纲,将文章的结构想清楚,然后争取一气呵成.开始写作吧!(生自由习作,完成后生生交流,师生评议,然后学生修改完善。)板书设计:看清楚想明白编故事附:例文小老鼠上灯台一天晚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