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年级:四年级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课本第35~36页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相应的“做一做”。2.教材编写特点《直线、射线和角》是一节概念性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是几何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平行与垂直,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编排:第一,通过实验,能直观描述射线和直线。第二,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的动手操作活动,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和区别。从知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巩固对直线和射线的认识。第三,利用射线的功能给角下定义,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渗透极限的思想,渗透猜想和验证的方法。4.我的思考四年级初始阶段的学生,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线段是一种数学化的符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所以,找到线段和射线在生活中的原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是找到了教学的起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红外线射出的光线,通过这个实验感知长度从“有限”到“无限”。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意义上的直线、射线及线段。然后通过填表格,让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通过学生猜一猜、画一画(“过一点画直线”再“过一点画射线”,然后只保留一个点和两条射线)的实际操作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给出角的定义的同时,也是在无形当中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极限思想和猜想验证的方法。另外,在巩固新知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填空、判断、选择以及画图题。练习由易而难,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发展性,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初步感知过直线、线段和直角,但是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但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而且要理解三种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还能够在生活中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关于直线的知识学生有所接触,射线和角皆如此。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比较难的是总结出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对直观的、形象的、贴近生活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主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来学习,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技能。三、学习目标1、通过红外线的实验,学生能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射线,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射线和直线。2、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能够理清直线、射线、线段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在射线的认识基础上定义角并用数学符号表示角。3、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学生能够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4、通过生活实例,学生能体验线段、直线、射线、角等简单图形,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手电筒,这是老师上课用的教鞭,你能比划一下它的长度吗?你比划的是我们学过的什么线呢?(线段)你能画出一条线段吗?(课件出示)说一说什么是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大家说的很准确。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课件出示)瞧!你看到了什么?(教鞭发出了红外线)红外线是线段吗?为什么不是线段呢?那你知道红外线发出的光线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直线、射线和角【设计意图:从已经学习的知识线段出发,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并通过红外线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一)认识射线、直线1、描述射线像红外线射出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的看成射线。老师想把一条射线的模样全画出来,能做到吗?(不能)为什么?2、一起画射线(课件出示)3、射线的特点观察射线,你能说说射线有什么特点吗?4、描述直线及其特点如果把射线的这一个端点也擦掉,就会是什么?(直线)你也在本上画一条直线,观察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