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这样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这句话,就是说要掌握英语这个工具,这就是它工具性的属性,工具性的目标。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在这十年的执行课标的过程中,出现过很多不同的意见,共同探讨过一些问题,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到底要不要开设英语课。有些学者和关心教育的人士提出,小学有必要开英语课吗?当然,他们的理由、思路是多方面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师资不够。这个是事实。他们认为,现在还是把好的师资集中到初中,集中到高中,从初中开始开英语课吧,何必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之下在小学开设英语呢!第二个理由就是小学学习的423个单词,最多就是700个,何必花四年的时间?本来小学阶段的课程负担就挺重,何必多开这么一门课,这700个单词放在初中很容易学习的。第三个理由就是,小学生的汉语基础还不够牢固,如果又增加了一门英语课,就会干扰他们的汉语学习,他们甚至提出会干扰小学生对自己母语的掌握。我们与教育部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讨论之后,在经过十一年的试行之后,我们还是决定继续在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我们的理由是,小学开设英语课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了解整个世界,对他们开阔心胸,把自己与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与全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使他们培养高尚的人生观,是有很大关系的。有些人没有看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质,只看到工具性质,只看到了这六七百个词汇,认为到初中很快就会学会了。至于师资问题,我们的理解就是不能够等,不能等到师资培养够了再开,要在实践中培养我们的老师,要让小学的英语老师基本上具备条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根据这样一些考虑,我们还是决定小学继续开设英语课。然而,现在不是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问题,也不是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的问题了。现在的社会现实是,大城市全部都是一年级就已经开设了,很多地方在幼儿园也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双语幼儿园风行,不少家长都追着把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去。所以学英语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的现实,它已经不是一个理论探讨的问题了。我们决定小学还是继续开设英语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英语的人文性目的,从小就要通过英语逐渐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对小学的老师们有一个交代,大家可以安安心心地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更好的发展尽自己的努力。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就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其实在国外也是关注外语教学的人文性的。当然国外不提所谓又红又专,也不一定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是外语教学应当担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个理念是大家共有的。加德纳(HowardGardner)是个美国学者。20年前,他创建了一个新的理论,就是MultipleIntelligence,多元智能理论。他最初提出八种智能,后来发展成十种。我曾对他提议,八种智能不够,在我们国家,所谓多元智能的理念上,首先是一个“德”字。他给我回信说同意这个概念,首先要有一个德,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都包括在“德”这个理念里。在北美比较流行的叫作MultipleIntelligenceEducation,多元智能教育,在欧洲比较多的叫HolisticEducation,就是全方位教育。大家的提法不一样,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体现了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的提法,并不完全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创造,世界上青少年教育专家学者都有很多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