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平衡能力的培养【单位】:阜纺幼儿园【作者】:王丽丽【摘要】:在体育的各项要素中,平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欢愉、宽松的氛围,利于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游戏要让幼儿有兴趣;自编平衡游戏,关注幼儿差异;及时、恰当的肯定,推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关键词】:平衡能力、氛围、兴趣、关注差异、及时肯定【正文】幼儿期是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最长最快阶段,是人才培育的基础阶段。在这四育中,体育尤显重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幼儿体育的基本动作包括走、跑、跳、投掷、攀登和钻爬等,而平衡能力是发展这些动作的基本能力。如:能自然地双脚交替上台阶;能自然协调地手、膝着垫爬;能走过25厘米宽、高20厘米的平衡桥等,这些都需要较好的平衡能力。由此可见,在体育的各项要素中,平衡能力又是至关重要的。3岁幼儿已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在户外游戏活动中,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以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为活动标。根据小班幼儿爱游戏的特点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个体差异,切合实际的帮助幼儿掌握各种平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你会发现许多时候,一些幼儿因为胆小、焦虑等因素,导致动作僵硬、不自然等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我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实践,对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得到了一些启示。一、欢愉、宽松的氛围,利于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心理环境。只有在和谐的心理环境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才能促进彼此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幼儿会因为对某一技能或技巧无所适从,而感到焦虑、甚至恐惧,从而出现动作不协调现象。体育活动中要促进幼儿的平衡能力,就更离不开欢愉、宽松的心理氛围。因此,多创设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不但能让孩子放松心情,愿意与教师亲近,与活动亲近,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动作,利于孩子平衡能力的发展。二、游戏要让幼儿有兴趣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基本活动,特别是低龄幼儿常常会被其生动有趣的情节激发而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我们要从小班幼儿“爱游戏”的年龄特点出发,调动小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因此,我们在活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利用游戏情境的创设、游戏语言贯穿活动始终、游戏材料名称的角色性和游戏性等,让幼儿在体验快乐情绪的同时获得平衡能力的发展。三、自编平衡游戏,关注幼儿差异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个体差异,围绕动作要领,按照从易到难的方式设计游戏活动,并投放相适宜的游戏材料。幼儿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使他们在每一次游戏活动中都会获得不同的经验,从而情绪愉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平衡能力,进而提高体质水平。首先在实施过程中,我认为最关键的环节是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材料的选择和投放要遵循“幼儿兴趣为先”的原则,材料应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究一下的愿望,并为此跃跃欲试。教师投放材料时必须根据活动目的,预先进行思考,将所有投放的材料逐一与本班幼儿使用该材料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进行预设对应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层次地投放材料。教师在帮助幼儿掌握各种平衡能力时,应遵循关注幼儿差异性,分层投放材料,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应注意从幼儿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入手。教师在所投放的低、中、高三种层次的材料中,每一层次的投放都应尽量与该层次幼儿现有的实际水平相一致,对于一些运动量小的游戏可考虑改编玩法,进行多种游戏的串联,适当增强锻炼的幅度和强度。如持物走作为一项基本游戏,当幼儿能徒手在平衡木上较自如地行走后,可以改编成“抱娃娃过河”“帮小兔运水”等游戏,还可让平衡能力较好的幼儿,玩一些顶物走(头上顶物)的游戏,以培养不同层次幼儿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