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县级培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讲义培训学校:思渠镇初级中学主讲:张锐时间:2014.1.11—14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1课时主讲人:张锐时间:2014年1月11日上午主题: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1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为了迎接挑战,基础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改进,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在内。第二、从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看,思想文化与精神文明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只有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了,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第2课时主讲人:张锐时间:2014年1月11日上午主题: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1.课程的基本性质(1)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2)人文性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3)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4)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第3课时2主讲人:张锐时间:2014年1月11日上午主题:课程的基本理念(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1)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2)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3)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第4课时主讲人:张锐时间:2014年1月11日上午主题: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在某种意义上,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构成横坐标,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组成纵坐标,构建了思想品德的课程体系。基本逻辑图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