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班系列规则意识的培养:三“进区规则”一、问题描述:本学期初我园做了一个大的调整,每个级有一个公共的区域活动场所,那么这样就对我们孩子进区域活动的规则要求就高了很多,因为进区域活动的孩子们多了,区域规则自然要严格准守,否则会给下一批小朋友带来很大的不方便。于是我们大三班就决定在6月份开始进行进区规则的培养。我们也发现大三班的孩子们在进区活动中有点像到超市的感觉,有点乱哄哄的。二、问题界定:区域:是指一小块一小块划分开的活动范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研究概述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形式,也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特长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措施。对幼儿来说,区域活动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充满了诱惑和刺激。三、问题解决的设想1、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样,组织好一个区域活动需要良好的规则来保障。区域活动规则可以有机地将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行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活动权利,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帮助幼儿建立适宜有效的规则,并让幼儿自觉遵守,形成一种内在的行为意识?本学期我们大三班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2、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6月1日—2015年6月5日)观察思考,感受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幼儿清楚地了解了自己以及同伴的活动情况,体验到了没有规则的混乱,感受到了在区域活动中哪些行为是不能有的,从而激发幼儿建立活动规则的意识。3、实施研究阶段(2015年6月6日—2015年6月30日)明确要求,制定规则阅读区:安静看书,轻轻翻书。一页一页看,一个一个想。建构区:不要争,不要抢。有礼貌,互谦让,搭好积木摆摆好。美工区:认真做,小心拿。注意安全,东西放好。语言区:看一看,说一说。不吵不闹,你说我听。数学区:动动手,动动脑。摆一摆,放放好。订好规则,我将规则写下来贴在各自的区角,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来告诉幼儿活动的规则。总结题阶段(2015年6月30日)运用整理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出幼儿进区规则培养,完成结题小报告的撰写,以及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四、问题解决的成效分析和预期的成果1、适时讲评,内化规则。幼儿自控力和坚持性较差,且易受外界影响,使他们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易反复的特点,因此,要使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纠正他们的违规举动。在最初几次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取了进区卡后,我都要请幼儿将各个区域的规则读一遍,再选择区角进行活动。在组织区域活动时,我们不仅在活动结束时进行讲评,表扬做得好、有创意、收拾得好、遵守规则的幼儿,对做得不够的幼儿分析其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提出建议性意见,鼓励幼儿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我们还在幼儿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及时讲评,如对某一幼儿的好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该幼儿的这一好行为,同时还为其他幼儿学习、摹仿提供了榜样。如果出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教师及时念出区域规则,或用手势做个动作,或用眼神示意,幼儿能马上意识到自己违反规则了,立即改变不好的行为。规则是幼儿参与制定的,幼儿更容易理解,因而成为了约束幼儿不良行为的有效手段。2、我们班教师坚持重复性和一致性的原则。在教师之间、教师自身的态度、家园之间协调一致,使幼儿尽快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区域规则,从而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区域活动开展非常有序。总结与反思区域活动中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活动规则也相应不断调整。然而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建立一定的规则,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识的活动要求是不变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