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学习时光。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2、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多地获取知识。【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爱迪生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二、简介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三、合作探究(一)(读的准确——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文注释,疏通文义。将疑问提出来,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共同解决。(注重重点字词的理解与积累,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读的清楚——细读课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各抒己见,共同讨论)3、思考:你对仲永有什么看法?给仲永来个评价。你从《伤仲永》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明确:即使天资再好,不认真学习也不能成才,说明后天学习非常重要。(主要是让学生学有所得,明确学习目的,发奋学习,立志成才。)(三)(读的有味——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1、在选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学生结合提示,讨论详略安排)1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人物描写方面入手)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天资不聪明的人,更要勤奋,有理想,有追求!五、板书设计仲永的变化————————原因————启示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三个阶段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后天教育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受于人者不至的重要【精彩部分回放】结合对文章的分析,给仲永下评语。师:说说你对仲永的评价。生1:仲永是个很聪明的神童。生2:仲永是个目光短浅的平凡人。生3:仲永是个可怜的“富二代”。生4:仲永是个悲剧,但主要责任在他父亲。师: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同学们的评价见仁见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结合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