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情通学生心灵杨立杰教育教学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塑造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它的种类很多,方法灵活多样。多年来的摸索实践,我以为“情”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地位无可替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教师含情去教育学生。感情是人的一大优点,在面对学生时,教师若能用真心、动真情,任何学生都会被打动,都愿接受你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慢慢地从内心深处去改变自己的言行。反之,若教师对学生漠然视之,遇到事情轻描淡写,处理问题时草率马虎,随随便便,学生就能感受到你老师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怎能使他心服口服,弃恶从善呢?一位教师整天抱怨学生顽皮不听话,提起来唉声叹气,差一点没到咬牙切齿的地步,学生向他反映问题时总是三个字“知道了”不予理睬,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失去了信心,以至于到后来这位老师连课也上不下去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以为归根结底,教师就没有用心、用情去教育感化学生。教师含情教育学生,就应该摒弃简单、粗暴,对违纪学生,不能不分主次轻重,劈头盖脸猛训,而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不同场所,不同学生,尽量做到心平气和,使用有分寸有针对性,包含浓浓情意的批评语言,使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导之以行。例如对那些性格倔强、执幼或内向型的学生,就应以宽容的胸怀,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用极大的耐心进行说服,以理服人;对那些性情开朗或外向型的学生,则可直接指明错误促其改正;对那些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学生,最后不要在公众场合面批,而应在事后可用旁敲侧击或个别谈心的方式进行。一句话,教师真情定会换生情。二、教育情通学生心灵。教师教育时用感情,其目的还是让学生动情。学生是内因,教师教育是外因,只有打动了学生,他们从内心欣赏你、佩服你,愿意跟你接近,愿意和你沟通,你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再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手里的零用钱三十、五十常见,他们从来就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劳动苦累。有一段时间,班内吃零食,乱花钱的攀比风渐长。为此,我专门召开了一次关于零用钱的班会。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旧时候穷苦儿童的悲惨生活,然后让学生说说零用钱的来历和如何花的问题。会上,因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归结出零用钱是父母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是父母血汗的结晶,学生深深认识到这些钱来之不易,懂得了劳动的珍贵,从而也树立了学生对父母的敬重之情,从那以后,班内学生带零用钱的少了,乱花钱的现象也没有了。三、把感情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会教育者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第利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情染情,以境触情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把这种方法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挚爱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共振区,这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发出和谐的共鸣。教师还有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如其情。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当我绘声绘色有感情地范读完课文后,教室里静悄悄的,鸦雀无声,孩子们都为小女孩的不幸而伤心。通过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利用幻灯让学生观看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出现的幻象,特别是看到小女孩在明亮的火光里,别奶奶抱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再配上老师低沉而缓慢的解说。“飞到那没有寒冷,诶哟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下面同学竟是不是发出了低低的抽泣声,学生被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打动了,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我们现在的生活又该是多么的美好。以上三点,是我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妥,敬请同仁批评指正。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杨立杰班级教育是向全班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做好班级教育工作,对全班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管理好一个班级,班主任应全面了解学生,组织培养班集体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加强班级管理,深入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