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ord中绘制表格》教学案例科目信息技术课题在Word中绘制表格授课时间45分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中学生,年龄不大,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在计算机前很容易和周围的同学交谈,并且离开座位。教学除常规组织教学外,更多的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和感兴趣的事和物,利用举例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相交流与合作,布置学生任务,充分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体现出水平的不统一性,教师必须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思想,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学方法设计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完成任务,掌握新知,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本节课采用了下列几种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计算机演示,直观、明晰,提高了学习效率;(2)任务驱动法:学生通过对所承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掌握新知,合作学习的氛围非常浓郁。(3)利用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与演练,并布置相应的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输入公式进行简单统计。(A、B、C层学生)(2)掌握使用自动填充柄自动生成相邻区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A、B、C层学生)(3)掌握利用f(x)“粘贴函数”功能求和、求平均值方法。(A、B层学生)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工作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欣赏他人作品以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A、B、C层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公式与函数的优点,培养学生利用公式和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层学生)教学重点(1)理解公式的含义、构成,掌握其输入方法。(A、B、C层学生)(2)掌握利用f(x)“粘贴函数”功能求和、求平均值方法(A、B、C层学生)教学难点掌握公式的输入方法及利用f(x)“粘贴函数”功能统计数据的操作(A、B层学生)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软件;2、课件教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学环节情景导入请同学演示打开E:\C218文件夹下的“初二(18)班成绩”工作簿,然后在F列中求出总分。除了这个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求总分呢?我们来看看1号的三科总分还可以怎样算?大家先算一下1号同学的总分=?如果改了语文成绩,G4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F4的结果会自动变了?采用形象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起今天的课题。讲授演示1、输入求和公式操作步骤:选定放结果的单元格G4——输入=C4+D4+E4——回车2、修改语文成绩,总分发生变化。如果公式里引用单元格名,当单元格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公式的结果也会发生变化。3、怎样可以较快地求出其他同学的总分呢?当公式复制到新的地方时,它所引用的单元格名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输入公式的操作步骤,理解公式中含有单元格名的写法和优点。任务驱动分层自主探究出示“任务一”幻灯片:A层:(基础题)1、打开E:\C218\“初二(18)班成绩”工作簿。2、在“期中考试成绩”工作表中,用输入公式法在G4:G59单元格区域中求出各人的总分。B层:(提高题)(乘号*、除号/)3、在I4:I59单元格区域中求出各人的平均分。4、在“初一学年信息总评”工作表中计算出“学年总评”成绩。C层:(发展题)5、探究公式的组成。1、A层同学完成1—2题,B层同学完成1—4题,C层同学完成1—5题。2、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完成本层练习后探究高一层次练习。教师巡视课堂,并作个别辅导。讲授演示1、总结公式的构成:以“=”开头,可以包括数字、单元格地址、运算符和函数。2、介绍利用f(x)“粘贴函数”功能统计数据:第一步:选中将来要放计算结果的单元格J4;第二步:点击常用工具栏的fx“粘贴函数”按钮;第三步:选择函数AVERAGE;第四步:选择参加本次函数运算的数据区域;第五步:确定返回。1、公式以“=”开头,可以包括数字、单元格地址、运算符、函数。2、学生掌握操作步骤。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出示“任务二”幻灯片:A层:(基础题)1、在“期中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