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譬如在新任教初一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一开始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语文课语文课,那么你心目中的语文是怎样的呢?在学生思考之后,我就有感情地背诵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语文是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草尖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语文是那名城古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静谧的菏塘……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然后告诉学生“我的语文是晨起衣衫窸窣的轻盈,是午后荫下蝉鸣的欢快,是月下独酌咂舌的充实,是床头灯下阅读的惬意,是冥思遐想的闲适,是静静聆听的享受,是击打键盘的快感,是擦亮火柴的袅袅思绪,它是指间的舞蹈,嘴角的抿笑,发丝在风中飘扬的旷达。我的语文平凡到穿越生命的历程,却让你不知不觉。”这样,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对语文的重新认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初中的语文生活;在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和“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从而深入感受文章要揭示的“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主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首先带领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观察云像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然后提问能否说出今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科学依据等,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学习《散步》一文,可让学生撷取记忆里的温馨花絮与同学共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升华了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风筝》时,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引出对于鲁迅的介绍,回顾小学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的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与情感,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必然是有效与高效的。因此,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