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学兴趣就是教师在心理上对教学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经常有人谈到“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少有人说到“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兴趣”。作为人师应该知道“教”和“学”的相辅相成,如果教没了兴趣又如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呢?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教学的兴趣呢?我个人认为,除了党和政府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优良环境外,作为教师要想提高自身教学的兴趣,则应该更多的关注自身素质的发展。一、刻苦钻研业务,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你的个性,提高教学兴趣课堂不只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也是教师彰显个性,尽显魁力之所。新课程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这一改变,作为教学人员,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每一节课。怎样上好每一节课没有固定模式。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方法,更需要艺术。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一节好课的标准: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教师要适应课堂教学的这一改变就必须刻苦钻研业务。首先应当把教材看懂、看穿、看透,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作到深入浅出,一语道破玄机,使课堂教学简单明了;其次,多渠道获取知识。作为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讲起课来左右逢源,信手捻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让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的陶醉;还有,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课堂上能够合理地、艺术地利用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的个体差异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实现教学增值,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愉悦发展,使每一堂课都成为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艺术“精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验和探索,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教师必然会在课堂中获得成功感、幸福感,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兴趣。二、致力于成为一名研究者,提高教学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适应这个变革。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而对于一些教师来讲,教育科学研究似乎是一个与自身的工作相距遥远又有些神圣的事情。事实上,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无时无刻不包含着教师所进行的有关教育与教学的研究活动,如思考怎样使班级更有凝聚力,怎样更好的转化学困生,怎样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等,都是有意识无意识的进行着研究。为适应社会对新型教师的要求,教师就应将这些研究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行动,使其成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每一个刚刚登上讲台的新教师一般都不会对教学工作感到厌倦,因为他们对于这份新鲜的工作满怀兴趣。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兴趣逐渐消退。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教学使得有的教师开始丧失兴趣,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而有的教师却仍可以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看似枯燥的教学工作中自得其乐。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是否一直不忘自身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改为“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