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培训的必要性[摘要]:伴随着时代发展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行业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角色的转变要求新时代的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更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因此接受相应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代表,不仅仅与文学素养有关系,也与政治学社会学知识息息相关,术业有专攻,每个教师拥有的教育资源有限,那么集中进行培训就显得尤其关键。【关键词】:新课程教师培训教育理念人文素养历史学教师个体差异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是伴随其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中小学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应运而生的。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的产生、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前的起步阶段;二是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趋于正规化阶段;三是改革开放至今步入规范化与法制化阶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现代社会的进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日益重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一个客观现实是我们现在可称得上是一个教育大国,却远非教育强国,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我国1000万中小学教师支撑着世界上最宏大的基础教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祖国的前途命运。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越来越取决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诸多新的要求,如全新的理念(如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关爱自然、注重个性发展等)和全新的教学观念(如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集体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学转变等),这些挑战也确实带来了教师的不适应。单凭职前教育所获得的理论及教学技术,难于保障教学工作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代教育观念缺乏,阻碍了教师向更高层次的教育领域迈进。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可以凭经验进行,历史上长期来就是凭经验进行教育、教学的。这样的教育活动很可能成为简单的、呆板的、重复的、机械的或随意的活动,于是,教师天天进课堂,却对教学缺乏理解和探索;天天要面对学生,却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天天面对教材,却不能创造性地设计;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不能思考和解决。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培养人的智力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需要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具有专门的教育技能和能力。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本身就是复杂的、困难的,因为教育科学不是医生治病的处方而是“照物的光线,行路的明灯”。教育教学的现实已经昭示我们[4]: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方面,随着人际交往的频繁和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学生获取的社会信息日益增多,师生间拥有的信息量之差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因素、社会因素的多重效应,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心理越来越弱,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审察和质疑意识越来越强;同时,学生(特别是初中以上学生)已不满足于听教师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讲解,希求教师对历史和现实问题有真知灼见,对理论和实践问题能言传身教……因此,教师已有的教育理论并不能解决教育实践中所有不断出现的、新的现实问题。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是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2003-2007年组织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全员素质提高培训,要求每位教师完成不低于240学时的在职非学历进修。所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素质及保证中小学教学质量。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历史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任何教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