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孙倩教材简介:《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以"拜访诸葛亮"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刘备亲自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的事情。课文介绍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详略得当。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将刘备那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鲜明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在我们面前。目标预设: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根据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而而来的。入选教材后,就有了其特别的价值与目的:一是让学生接触、感受古典名著,领略它的魅力,更加喜欢民族的优良的传统文化。二是架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课文只是对第三次拜访做了描述,而前面两次的拜访只有“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但都没有见着”这一句话作了简单交代,详细情景如何,刘备凭借什么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后,到底为刘备实现大业做了什么,结局如何等,这些“未知”足以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设计思路:抓住“尊重人才”这个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从刘备的“求贤若渴”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诚”,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诚”,表达“诚”,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后来对刘备事业的鞠躬精粹再来回味刘备一开始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最后让学生与刘备对话,从而来赞美“诚”,升华“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预设:1、紧扣“诚意”质疑解题。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3、理清文章脉络,围绕“诚意”,品读明意。4、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找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语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2、连一连:《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施耐庵《西游记》曹雪芹《水浒传》吴承恩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三国演义》,他就是——《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示范“茅”、“庐”两个字的写法,学生练习书写这两个字。二、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来猜测一下课文会怎么写?(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过程怎样?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边看边思考提出的问题。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生字词、难读的句子。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师: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明确: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茅庐,请诸葛亮出山。3、师: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刘备为什么不辞辛苦三次去邀请?(明确:雄才大略)师:可见,刘备是多么——尊重人才。4、师:“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