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2)联系上下文,感受“我”心里难过的原因;(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课后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母亲的诗词名言,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上的想想写写说说,又给学生以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受母亲胸怀的宽广、博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教学重点: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产生共鸣,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学情预测: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中宝”,娇生惯养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当做是理所应当的,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还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有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理教育很难为他们所接受,或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童心是非常纯洁的,他们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本文中那位善良而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他们又是善于联想的,如果他们能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想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而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自然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案学案1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学了《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后,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后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并说一声:“妈妈,我爱你!”同学们抱了吗?感受怎样?你妈妈当时的表现怎样?是啊,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而我们只抱母亲一次就令母亲如此感动。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作者的《第一次抱母亲》。四、互动探究,精讲点拨,体悟情感过渡: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时的感受怎样?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词语。(一)体悟难过愧疚1.学生交流。那么作者为什么难过愧疚呢?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体悟。2.师投影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师板书“难过”)3.激疑:儿子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不了解母亲,是因为他的心中没有母亲?是这样的吗?4.学生交流。体会儿子的难过与母爱的伟大。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心思考:请你找一找,作者第一次报母亲有两个原因,请用笔轻轻把它画下来。2.哪几节是讲作者因为换床单而抱母亲的?从中找出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词语把它们画下来。从中你体悟到什么?3.哪几节是讲作者因为想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从中你体悟到什么?三、成果初探,交流展示1.小组内针对以上三个进行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注意围绕两次抱母亲进行。2投影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问: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放大句子,看看那些词最能体现出母亲的这种品质。(预设)生:“总是”、“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师:谁来通过朗读把你的收获体现出来吗?(指名读)师:(情景引导)母亲多么不容易啊,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一定也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夏天,骄阳似火,母亲总是—冬天,寒风刺骨,母亲总是—5.投影出示“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指名一男生读)作为儿子,读出母亲的疼爱。(男生齐)“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理解“担子”的双层意思。)“没想到”说明了什么?体会母亲坚强挺拔的品质。师总结指导说话: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被母亲的坚强而感动了,现在了解了儿子为什么会感到难过愧疚了吗?生自由交谈自己3的感受。6.儿子感到难过愧疚,母亲怎样呢?(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