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季红海一、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4、5自然段,领会欣赏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情景,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2.学会辨析词语“观赏”与“观察”,体会文中分号的用法。3.借助语言文字材料,认识人、鸟、林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以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二、教学重点:欣赏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壮观场面,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的感情。三、教学难点: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理解植树造林的真正意义,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先学提纲:熟读课文3-5自然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上节课同学们随着作者徐秀娟一起认识了一种鸟,叫——(答“灰椋鸟”)2.(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灰椋鸟正栖息在枝头,让我们一起仔细看一看,它的嘴——,它的背——,远远望去——3.你觉得灰椋鸟长得怎样?(板书:不喜欢)作者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谁来读一读?★ppt出示:灰椋鸟嘴尖尖的,背灰灰的,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齐读)4.可作者亲自看完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后,她又是怎么想的吗?打开书本找一找。(指名读)★ppt出示: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5.对比这两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板书:喜欢)6.那归林的场景到底是如何的壮观,让作者的想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那片林场,去欣赏那壮观的景象。二、品词析句,感受归林壮观场面(一)感受归林壮观过渡语: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请生说:4、5节)(板书:归林)群鸟归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让我们轻轻地走进那片树林,走进灰椋鸟的世界,细细品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1.ppt出示自学提示:1.读: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2.画: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3.写:写下你喜欢的理由。12.学生自学3.交流;预设(一):ppt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1)这句话中,有个词特别传神,你能找出来吗?给投入换一个词,再读读,说说这个词好在哪儿?(2)师:灰椋鸟投入刺槐林,就像孩子迫切投入妈妈的怀抱。在灰椋鸟眼中,刺槐林就是他们的家。(3)请生读。齐读。(4)这哪是鸟啊!简直就是一群活泼的孩子!谁接着聊一聊,还有那些句子打动了你?预设(二):ppt出示: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1)课文中那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2)句子中有那些词语可以看出灰椋鸟数量多?(学生找出关键词,师随机点击:整群整群、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板书:壮观)(3)(点击图片)灰椋鸟数量众多,规模浩大,黑压压地布满天空,这就是——(生:排空而至)(4)这里的“排”和哪些词语中的“排”一致呢?(排山倒海、浊浪排空)想想,“排”是什么意思呢?(排:打开)(5)联系课文,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呢?(6)灰椋鸟数量实在是多呀,呼啦啦飞过来,真是遮天蔽日,场面十分壮观,一齐来读好这些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的成语(点击出示成语)(7)要想表现如此壮观气势,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最合适?(齐读)(8)我也加入你们的大部队,咱们一起读。预设(三):★ppt出示: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此时的鸟儿在作者的眼里已经不再只是一只鸟了,而是懂感情、会说话的鸟了加入你是其中的一直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什么呢?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呢?(师点击倾诉、呼唤,生说)(2)灰椋鸟不仅向同伴们倾诉了自己看到的,还倾诉了自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