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滴水穿石的启示》选自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本文通过一些现象和事实说明一个道理。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进一步深化了“坚持才能成功”这一单元主题,同时又是这一主题的总结与升华。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由“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入手,提出“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并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3.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尝试列阅读提纲和习作提纲。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2、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叫说理文,师板书:说理文3、写好说理文,首先要提出一个观点,师板书:观点然后要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也叫论证,师板书: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师板书:结论4、这就是写说理文的一般结构。【设计意图】在上课伊始,老师就明确了本文的体裁是说理文,先给学生一个写说理文的框架结构,看着一目了然,使学生初步了解说理文。二、初步感知现象,引出启示1、那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提出观点的?(先由现象引出本文观点)(1)什么现象?(滴水穿石)(2)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什么能穿石?快速浏览课文一、二自然段,在书中找到原因。出示1-2自然段(3)水滴为什么能滴穿石块?在书中第二自然段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生交流:水滴目标专一,你从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总是、同一个地方)水滴持之以恒,你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接连不断……)2、作者由此得出一个观点,是什么?我找位同学读一下。【设计意图】让学生直接找出文中的启示,直奔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明确“滴水穿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为下文分析三个事例铺路搭桥,奠定基础。(1)指名读出示第2小节(2)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齐读。3、像水滴那样是什么样?(1)师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2)这是什么句式?(反问句)这个反问句就是作者得出的一个观点。(3)你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吗?(指名说)出示反问句与陈述句(4)你们自己读一读,看看哪一句话比较好?(生自由读)(5)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指名说)师小结:对,恰当地使用反问句,会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4、那我们来看看,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就是——引读: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5、为了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事例来论证这一观点?(指名交流:四个)(1)分别是哪四个?师板书: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雨水(2)老师把这三个放一起,这个单独放一边,你知道原因吗?(指名说)(3)师板书:正面反面【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板书,学生马上就能明白写说理文是从两方面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6、那作者为什么列举他们三人的事例呢?与文中哪个词相对应?(古今中外),为什么不用明、小红的事例呢?出示:原来……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锲而不舍……出示反问句师板书:典型性说服力7、名人事例作者一下举了三个,为什么不举一个,两个或是四个?(指名)师小结:举一个例子,不能证明观点,显得没有说服力。举两个例子呢,似乎又不够全面。一般来说,“三”表示“多”的意思,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往往举三个事例就足以充分证明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四个例子呢,就会显得内容过于繁琐,显得啰嗦。8、那这三个事例能证明观点吗?我们先来看看李时珍这部分的内容。三、学习李时珍部分1、(1)请位同学给你们读一下自学提示。(指名读)(2)听明白要求了吗?好,开始吧。(3)生自学。2、出示李时珍部分(1)你从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李时珍目标专一?(指名交流)(从小立志、翻山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