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呢?一、品词析句,理解欣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阅读教学中进行品词析句时,对于品析的对象应有所选择,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品析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词逐句的分析。《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很有品析价值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语句都非常优美,而且生动传神,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品味这些优美的词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兴安岭自然的美,还感受到这种传神的词语所带来的语言的美。品析这些语句,并不是非要说清楚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意思、句子的语法结构,而是对语句进行整体感受,即“模糊性”的理解。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更好地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让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二、指导朗读,读中感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等都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精辟概括,说明了“读”的重要。《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读中感悟,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画家和牧童》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同时深刻感悟两个不同人物的优秀品格对于二年级学生的确有些困难,但他们已掌握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因此立足语文文本,加强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与推敲,把识字、学词、读文和实践运用有机融合。让他们多读,在读中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语言,感悟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我就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又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轮读等,在朗读中学生自己就能够很容易地找到答案。三、适当说写,组织概括,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课往往是说得多写的少,写的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同时还要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让他们的灵性在“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痒”般的想象中自由飞扬。如果把练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