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施中的困惑与对策郑集镇楚都中学李新娥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我国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贡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我们知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不可少的一环,可以想象,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只是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方式及手段三个要素构成,每一个要素都是课改中的关键部分。(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在许多教师的头脑和施教活动中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学方法不行了,新教学方法还没摸索出来,于是就有大部分老师嘴里念着全新的教育理论,却不知不觉的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老瓶子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瓶装老酒,从而陷入了一个误区。特别是在农村中,“圣坛上的教师”。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强调“师道尊严”。迫于“师威”,课堂上难以形成民主、活跃的气氛也就不能激活学生自由求知的热情。存在教师知识更新较差,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差,专业面较窄等现象,教师的素质成为新课改最大的困惑。对策:新课改是创新的教育,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仅具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清醒地面对未来教育的需要,理性认识教育中的难题,成为知识能力的创新者。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做到双管齐下:教师个人要深钻教学理念,并大胆去实践,还要能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实践中的偏差;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为教师提供条件,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更应不惜金钱与精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不是教育中的“权威”。教师应该在各种培训中认识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的素质也应改变以往单一的重复的“讲座式”的单一培训。新课改要求的培训是个性化、发展的,回归教学实践的培训。只有这样的培训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在培训中有所得,有所知。同时,教师在接受培训时也应重思而轻听,重实践而轻摘抄,重反思而轻接受。还有在培训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给教师适宜的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应当把教师做为主体,让教师在独自发现问题、独自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以此来升华认知,提供自身素质,以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毕竟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不是白喊的。(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依赖教师的心理,没有形成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自我意识,即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主体的一种自觉意识。2、课内外学习状态的间断性。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觉、积极思考,思维活跃,实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脱离课堂之后,重复乏味的课外作业,又使他们学习兴趣索然无味。3、面对新课改,学生十分茫然,不知如何去做,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新课程改革提出变革学习方式,改变现行单纯接受式学习机械式学习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愿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实现新课程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手段的改革,而更是一次学习的革命,为学生走进新时代,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提升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学生学习方式是变革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学生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生的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窒息了人的思维、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了学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