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作业要求:提交一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结构图及一个教学难点的教学情境设计方案提交时间:2014-08-16作业的正文内容: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点。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本相关文言知识点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3.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二、作者及兰亭简介:1.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2.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序。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3.兰亭是怎么来的?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4.《兰亭集序》又怎么来的?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三、预习检查:癸(ɡuǐ)丑会稽(kuàijī)修禊(xì)湍(tuān)流流觞(shānɡ)管弦(xián)悟(wù)言万殊(shū)嗟(jiē)悼彭殇(shānɡ)形骸(hái)感慨系(xì)之游目骋(chěnɡ)怀四、整体感知: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明确:乐——痛——悲(板书)【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五、研习文本:(一)研习第一段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乐——————良辰美景,乐事赏心(板书)【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二)研习第二段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