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佛山市第二十四小学潘顺平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长期班主任工作中,使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而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树榜样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法尤为重要。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作为学生对任何事情都好奇,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对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事情似懂非懂,使人有“小大人”之感。这个时期,他们会对某人崇拜,作为偶像去效仿。然而,他的崇拜是盲目的,是不加任何分析辨别的。因此,我们要掌握孩子们这一心理特征,为他们树立起值得崇拜的偶像。搜集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推荐一些介绍名人的书籍让他们阅读,使他们了解名人的成才之路,了解人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还可以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另外在班上树榜样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评选学习之星、礼貌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总之,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树立起使自己积极向上的偶像。做到学有榜样,形成良好的习惯。二、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对后进生的帮教,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三、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要靠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的。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到自我约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本身自我约束能力就不强,加上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种种压力,以及某些不良环境的刺激,往往情绪不够稳定,或过于自信或过于自卑。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之在宽松的环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了建立起自良好的习惯,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反思并修正他们的行为。允许他们犯错,告诉他们错了不要紧,最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并帮助他们分析犯错的原因,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通过反复的练习,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个体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计划的观察,能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学习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要求其上课记笔记,把老师板书或者所讲的重点内容都记录下来,设一个作业登记本,甚至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活动,这些做法都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四、学校家庭齐抓共管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单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做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老师可以运用家访、书信、电话或趁家长来校时抓紧时间与家长面谈等形式,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反映给家长,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然后告诉家长如何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把在学校收到的教育效果进一步巩固强化,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孩子进步了,家长也高兴了。我对孩子的一片爱心不仅赢得了孩子对我的爱,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我还请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谈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感受的经验。通过这些工作,使很多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