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行走的路上济源市实验中学张洁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曾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回首自己十四年的教学生涯,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如明灯让我在纷杂繁重的工作中渐渐有了自己的方向。—难忘的1999—1999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一毕业就置身竞争激烈、人才辈出的实验中学(原职工子弟中学),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前几年可谓披星戴月、不辞辛劳,生怕成绩落后遭遇淘汰,每天就是备课、上课、辅导、看班,没有一丝喘息,对于自己的课堂从来没有过思考,只想课上完而已。记得99年的春天我们一行人赴新乡听课,可以说那次听课给我了最大的警醒,让我在混沌中有了一点点亮光。我记得给我震撼的是一节语文课《白杨礼赞》,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诵读,激情澎湃的引导,言辞工整的课堂语言让我再一次认识了语文,认识了语文课。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语文本色,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学生喜欢的,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彰显语文的魅力?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过想过,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的课堂又怎样呢?几年来为了成绩自己的课堂以纯粹的应试为目的,自己也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定位,年纪轻轻长此下去自己的出路在何方?回来后我冷静了好久,也思考了好久,我想只有彰显语文本色的课堂才是永久的。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把语文课的语文味上出来。我首先在朗读上下了工夫。结合当时学校提供的听评课活动,吸取同组有经验老师的优点,大胆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代讲,以朗读贯穿始终,让课堂书声朗朗。记得自己感觉较成功的一节课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由开始的初读、朗读、研读、赏读、背诵。在一节课中学生独有十多遍,并且每次读要求都不一样,让听课老师听得不亦乐乎,赞不绝口。那时,我认定了“读”是语文课的方向,可在读上大做文章。并且自己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总结,我认为朗读应该有的放矢,有效朗读,记得那时自己对课堂上的朗读进行了这样的解读:激发兴趣,注重积累;教师示范,指导朗读;确保时间,精讲多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理解品味,感悟动情。2001年到大峪友好学校作课,又以此课为示范,并在交流中与兄弟学校语文老师们达成共识语文课就得多读,以读代讲。让书生朗朗重现语文课堂,让语文绽放语言魅力,这应该是那个阶段自己最大的成长收获。—收获在2009—有时偶然一个契机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门。2006年10月,陈大伟教授到我们学校进行观课、议课指导,并准备同课异构上一节课。对于同课异构,可以说自己当时这个概念都很陌生。学校人才济济,我并不敢奢望自己能有此殊荣,也就没想自己能来做这件事,结果因为这种形式是第一次,并且是和教授上同一节课,许多老师都认为太“冒险”,记得当时有几个老师都拒绝了领导的安排,而我却“胆大妄为”的接受了任务。在那次活动中,我又一次被震撼了,我仍然上的是自己最擅长的文言文课,仍以读带动讲解。可是听了陈教授的课,我明显感到自己的课堂是那么单薄,自己的课堂外延是那样狭小,觉得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太肤浅,自己的课堂没有厚度和深度。我第一次真正认识了“大语文”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做到“紧扣文本——读懂文本——读出作者——读出自我”,我们的每一篇课文它有多么广泛的外延,它就是真实的社会人生,而要把握这一点,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有广泛的阅读,深厚的积淀。我知道我的课堂应该有一个转身,这种改变应该首先来自自己知识的积累。于是我开始了阅读与思考。我记得在06到07年我读了《怎样观课、议课》、韩军的《新语文教育实验》,也开始了写笔记、摘抄去积累文艺杂志中的精华,甚至生活中的小事,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是一本书,一本不断更新的书,让学生在你这本书书中汲取营养。这件事然给我开始了自己对自己的充电。2007年11月,我们学校开始了打造高效课堂活动。我准备了一节课《孤独之旅》,是一篇小说,应该说我是很认真备课,我精心设计问题,用工整优美的语言提出,预设课堂生成,并写了三遍详案,有意无意中我想把我的语文课堂理念展示给大家。恰逢省教研室到我校调研新课程开展等情况,学校就指定听我的课,应该说我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