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吴月琴学科: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年级:一年级教材简解: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全文共有四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4、培养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教学重、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设计理念:学生的生活记忆与情感体验是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唤醒生活记忆”与“填补文本空白”,就是强调教师要善于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适时点拨,从而实现更深意义层面上的文本超越。“唤醒生活记忆”与“填补文本空白”,首先要求教师心中有人、有本、有情,即无论“唤醒”还是“填补”都必须立足于文本,立足于文本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设计思路:“唤醒生活记忆”,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文本联系生活、文本再现生活、文本创造生活”的策略,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和情境,使学生融入文本情境,实现文本与生活之间的沟通。而这一切都要靠在读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为实现生本对话而搭建桥梁与平台,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文本对话的情境之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也不怕。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1、板书课题。2、读准“松”的平舌音、翘舌音。3、齐读课题。4、引渡:小朋友,想知道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二、初读课文,走进故事1、放多媒体动画,听故事。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长句子多读几遍。3、生再读课文,明确要求:小朋友们自己大声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己读给自己听!2、师:小朋友读得特别认真,读懂了吗?除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还有谁?3、(出示词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①考考你,谁的小眼睛最明亮:你发现这里面有几个生字?②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松树伯伯爷爷③指名读读,注意读好轻声;④师:小朋友们,读好字词不难,可要记住它们,有点困难。老师总是告诉你们,学习汉字,要想记得快记得牢,就得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现在请你们开动脑筋想想办法。⑤(出示)松伯爷A、生自主识字,给生字找找好朋友,组组词;B、理解“松”的一字多义,学会运用“伯伯”的称呼。⑥齐读词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三、走近人物,感知故事1、师:小朋友们想不想见见他们呀?老师今天特意邀请他们来到教室啦!①(出示贴图“大山爷爷”)一起和他打打招呼吧!②(出示贴图“小松树”“大松树”)指名说说它们的位置。③指名读第一句话,注意读清楚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小松树长在(),大松树长在()。④谁来帮帮老师,摆一摆它们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图。⑤还有谁没来?他就是神神秘秘,无处不在的风伯伯!(贴图)2、激趣,引导孩子听对话:看,它们都来啦!聚到一起,在聊什么呢?想知道,请你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播放课文对话)相机梳理对话的人物及情节。3、思考:那小松树的话,你们听懂了吗?(出示句子:你看我长得多高哇!)①指名读读,评价指导;②(出示生字“多”)谁来想想办法记住它?指导观察,指名回答。③谁来给“多”找找好朋友,组个词呢?④练习说话,用“多”说一句话。⑤(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