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活动: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活动准备: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襄阳火炮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活动时间:1、课外活动两周。2、课内活动两课时。(成果展示+作文评讲)活动过程:第一课时开场白: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确如此,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事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最近,我们对“民间采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展开两周的实践调查、搜集整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收获多多,受益多多。现在就让我们赶快走入今天的综合性学习课!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襄阳民间故事”的情况。小主编(学生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小编辑(学生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小美编(学生c):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小主编(学生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情况。学生:我们实地考察,我们网上搜索。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3、襄阳火炮,文化遗产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基本介绍:襄阳火炮也叫“襄阳打火炮”“襄阳锣鼓”。由小鼓、边鼓、大锣、大钹、勾锣、小锣、占子(麻叶锣)、长号八件乐器相互配合,敲打成乐。据了解,火炮锣鼓亦称“叫头”,有“得胜鼓”“新七锤”“花七锤”“写书”“背马”“一五七”“双打岔”“凤凰点头”“跑滩”等曲牌。襄阳火炮多于春节及喜庆节日时表演。打火炮表演人员一般需5-6人,器具有大锣、小鼓、钹、狗锣、马锣(又称甩锣)。据原襄阳县文化馆1983年编印的《襄阳民歌》记载,在过去,农民利用农闲或节日结成班子打火炮唱花鼓戏。他们主要用一种“四六句(即对偶句),穿插喜庆内容的歌词,挨家挨户地唱,以迎得主人的欢喜,讨来一些粮食和银钱。后来,这些歌词被广泛应用到民间舞蹈如踩高跷、划旱船等,襄阳花鼓戏就是在打火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名称来源:现在许多人都搞不明白,为啥别的地方叫打鼓襄阳却偏偏叫打火炮呢?据从事多年襄阳民间文化工作的宋古谋老人介绍,起名“打火炮”可能是因为襄阳火炮曾经用于军事战斗,而这种鼓又打得激烈、火爆,声似放火炮,故名“打火炮”。音乐特点;和外地的民间锣鼓只打不唱相比,襄阳打火炮有所不同,它不仅比外地多了狗锣、马锣,而且多用小鼓(外地多用大鼓并有腰鼓);外地表演时3-5人,多则达几十甚至上百人,场面壮观,气势大,但襄阳打火炮一般由5-6人表演,多者10-15人。襄阳打火炮虽说表演的人少,可它表演时气势、动作、唱腔却有独特的魅力。流行程度:据襄阳区群艺馆姚金全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打火炮十分流行,有“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