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左店中学:陈静设计说明:《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这个单元都是以爱国和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诗的特点,我打算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以读贯穿始终,按照“朗读乡愁-------感悟乡愁-------品味乡愁-------比较乡愁”这样的思路来进行这课的课堂教学。一.教材分析这课是诗歌,重在读、品、悟,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技巧,但在意境分析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乡愁。2.理解内容,借助朗读,感受诗歌感情。3.品析意象,体会诗中独特的乡愁。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内容,借助朗读,感受诗歌感情。2.品析意象,体会诗中独特的乡愁。四.教学策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媒体:班班通教学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感悟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一首秋思,道出了多少游子凄凉断肠的乡愁,是啊,无论你飞得多高,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拳拳爱心织成的线紧紧握在母亲手中;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有一条用深深眷恋铺成的路通向遥远的家乡。乡愁到底什么样,为何总让人恋恋不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设计意图:创设乡愁的情境,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朗读乡愁1.指名读(阅读指导)2.听朗读带3.自由读4.指名读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要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只有反复阅读,在老师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评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二)感悟乡愁1.诗中到底包含哪些情感?生答:思母之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2.本诗四节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生答:时间顺序情感递进,由家愁上升为国愁3.集体朗读设计意图:诗传情,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情感。(三)品味乡愁1.乡愁化作哪些具体事物?前面的修饰词有什么特点和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生答,教师总结:叠词----面积小,程度轻------愁深重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2.展开想象,用语言来描绘画面中的情感(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想象,然后展示成果。三、四两节分析后,再指名读,后教师范读。)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给学生意境分析的方法(找意象,看修饰词,想象成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能力。3.集体朗读4.找四位同学,每人读一节5.分析诗歌结构上的特点6.集体背诵设计意图:背诵是建立在多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是建立在背诵和模仿的基础上。(四)比较乡愁课后习题四:本文和席慕容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课堂小结:余光中因为这首诗被称为“乡愁诗人”,这首诗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乡愁的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美在结构。设计意图:对课文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把握本课的重难点,进而全面把握诗歌内容。六.教学反思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诗歌阅读的方法,真正理解乡愁,感悟作者独特的乡愁。附板书乡愁余光中美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一、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1.1较容易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知识多种多样,具有包罗万象的教学特征,再加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尚未成熟的地步。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不停地讲解,在黑板上不停地写,这样下来教师是口干舌燥,学生也听得浑天转向,而且知识还只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无法更加深层次的讲解。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但会消耗教师的大量精力,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教师的讲解过程,帮助教师营造一种更加适宜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一些原本静态的知识变得更加灵动起来,也可以使那些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形象,打破教师讲解的时空局限性,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欢快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