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探究学习首先是自主学习,可是在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小学不太可能实现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这倒不是教师们觉得自主探究不好,而是感到真正实行起来有种种困难。让我们来分析一个教学案例,看看在具体教学中,究竟有哪些困难在阻碍我们?一、为什么我要讲个不停?案例:李老师是一位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他的历史课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听的,在公开课上也能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事件或人物。新课程推进以后,初一历史有一节探究讨论课《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学生的讨论才开始,就被他打断了,然后,他从商鞅变法的原因、目的,讲到变法的艰难,最讲到变法的成功与商鞅被处死,足足用了30分钟,还剩5分钟,他要求学生再讨论,可是学生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下课以后,李老师也知道,作为一节探究讨论课,是失败了。笔者问他:“为什么教师要讲个不停?”他的理由是:第一,讨论中出现了错误,特别是史实错误,比如商鞅变法的原因主要从秦国希望更加强大来讲,不能说商鞅与秦孝公有缘分。与其学生接受错误的史实,不如我把正确的讲给他们听;第二,学生毕竟知识有限,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讨论,没有历史知识作基础,简直就在瞎说,这样的讨论对历史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还得靠教师来纠正,不如开始就给他们正确的知识。李老师提出的两点理由很有代表性,此外,教师们还有另外一些看法,如:“学生缺乏自学的能力,很多人连课本都看不懂,要是给他们看史料探究问题,他们怎么看得懂呢?”、“教学进度是按计划进行的,讨论很费时间,进度就会受影响。”、“探究或讨论时,课本内容很难满足学生,必须开发课程资源,可是,这又是个系统工程,一个教师怎么能够完成呢?”、“现在还不清楚考试改革将如何进?这样的探究有效果么?”反正教师们可以提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明探究学习实施很艰难,说明当前学校基本上不具备探究的条件。应该说,教师的理由都是客观事实。但是,总的来看,教师考虑问题的角度是站在传统教学理论的立场上的。教师们本就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又经过亲身实践,感觉到以灌输法为主的讲授模式在现实教学中确实有效,不过,这个有效指的是应付考试,而不是学生智能与品德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教师的那些看法,又该如何解决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呢?二、探究学习实施中六点疑虑的分析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的最终结果便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的独立。接受学习当然是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当然有它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提倡的探究学习并不是完全取代接受学习,而是对接受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这种补充不仅仅是改变单一学习方式带来的弊端,有时甚至是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加以融合。但是,现在接受学习占据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而探究学习却寸步难行,不解决教师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究学习依然是一句空话。第一,关于探究中的错误。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学生在错误面前得到的是紧张、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关于科学探究中的错误,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曾经有过深刻的思考。他对爱因斯坦的理论突破了牛顿的理论深感震惊,然而,他更注重的是爱因斯坦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爱因斯坦毫不含糊地宣布:如果他的理论在某些检验中遭到失败,那么他认为广义相对论是站不住脚的。由此,波普尔得出结论,他在自传《无穷的探索》中写到:“如果有人提出一个科学的理论,那么他就应该像爱因斯坦所做的那样回答这个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我会承认我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换言之,我会承认哪些可设想的事实是对我的理论的反驳或否证?”亨利·华德·毕却在《智慧的锦囊》也说:“是失败使骨头坚硬;是失败化软骨为肌肉;是失败使人不可征服。”而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的一句话则更耐人寻味。他说:“失败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的方法是什么。”科学的历程正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对成功的批判中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美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