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注解差(chāi)使:旧时官场中称临时委托的职务,后泛指职务。交卸(xiè):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簌簌(sù):形容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典质:(把财产)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赋(fù)闲:失业在家。晋人潘岳有《闲居赋》,因而后人便把没有职业的“闲居”叫做赋闲。浦口:镇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长江北岸,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脚夫:旧时对搬运工人的称呼。小费:顾客、旅客额外送给服务人员的钱。迂(yū):言行守旧,不合时宜。颇(pō):很;相当地。踌(chóu)躇(chú):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蹒(pán)跚(shān):因为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拭(shì):擦。月台:站台。颓(tuí)唐:精神萎靡不振。琐(suǒ)屑:细小零碎的(的事)。惦(diàn)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是想着,放不下心。惟(wéi):只。箸(zhù):筷子。诸(zhū)多:许多。诸,指不确定的多数。大去之期(dàqùzhīqī):意思指与世长辞,一去不返的时间。这是委婉的说法。祸不单行(huòbùdānxíng):指不幸的事接连的发生。触目伤怀(chùmùshānghuái):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自已(zìyǐ):控制自己(的心情)。已(yǐ):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情郁(yù)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奔丧(bēnsāng):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妥帖:恰当;十分合适。晶莹:光亮而透明。光景:情况。东奔西走: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朱自清文里说:“我意在表现自己。”1947年7月1日作背影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官被人们打压下去,贪官却在四处逍遥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这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