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教育,为人师表多年来的工作与学生接触的点点滴滴,我发现教书育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学生都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大的道理他们都懂,有甚者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因此在做学生工作时,从实际生活学习出发,在小事中去引导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自己从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的缺点陋习,让他们慢慢养成一个合格的有爱心的人。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学校是什么?教育是完善人的事业,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教育才会有理想和信仰;那么学校就应该是唤醒人性,亲近善良,远离无知,拒绝邪恶的场所。人人都说教学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确实,做一个老师挺苦挺累的,做一个好教师就更苦更累了,但这是我们选择的职业,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有默默工作。大专毕业之后,我毫无悬念的成为了一名教师,来到小学教书,应该说我真正开始我的教学生涯是在上班半年后,还记得我第一次走进三年级教室时学生们脸上那种松了口气的表情,可能是老师严肃的表情看太多了吧,换了一个新来的老师他们都觉得很放松吧,但是一进学校就听到许多诸如课堂混乱,学生不听话,甚至故意与老师做对这种恐怖故事,心里便默念着,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于是,在我教书生涯的第一年,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发怒。于是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碎,如玻璃。我们做老师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我班有个女同学叫刘晓静,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很漂亮,但上课时眼睛没神,无精打采,不爱回答问题,作业速度慢,还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不完整,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通过家访得知,刘晓静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手了,父亲整天喝酒不管孩子,孩子由母亲抚养,家里生活条件拮据,母亲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开始对孩子还是很有信心,但孩子上学后接受知识慢,考试成绩经常不理想,妈妈有点恨铁不成钢,便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打骂成了家常便饭,时间长了孩子对母亲有了一种惧怕心理,不敢和妈妈说话,长期这样,刘晓静自卑心理特别强,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根据她的情况,于是我决定从孩子、家长、学校三方面入手,争取家长配合、同学的理解、关心与帮助。树立信心,课堂上指导分析问题,我请她来讲解,她大大的眼睛怯怯生生的看着我,我给她鼓励的眼神,她竟然讲解的条理清晰,真情流露,我带头为她鼓掌,以后我经常叫她给学生讲解,帮她树立自信心。因为孩子们正在成长,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面对孩子的天真和信任,我们是否该对这部分孩子耐心一点,宽容一点。如果只是简单对待的话,很容易陷入一种“不好——挨批——更不好——继续挨批——依旧不好”的拉锯战。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对一个不爱发言的学生说:你其实已经知道了答案,我看出来了,说说看,好吗?若干次以后,这个学生可能就成了举手积极的人了对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说,这孩子,慢慢懂事了,昨天在外面遇见老师也知道问老师好,在学校就更不用说了。也许这孩子真能变得彬彬有礼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刘晓静开朗多了,在她的脸上找回了自信,上课能坚持听讲,很少看到她愁容满面了,学习进步明显,家长也反映作业能及时完成,回家经常声情并茂的读课文,进步很快。通过这个案例我发觉学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作为教师应时常把眼光放在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上,给予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信任的温暖,品尝成功的喜悦。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虽然他们有的可能学习成绩有些差强人意,是劳动中的能手,是他主动送生病的同学回家,谁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又有谁是完美的呢?无意中我读到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看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是哪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