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多尔所提出的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对话”是要求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组织”、“引导”、“促进”是由语文教师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其专业素养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当“平等中的首席”。“组织者”的职能是什么?“组织者”的职责是做好组织筹划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开发与选择余地的学习资源,创设适宜的与学习任务内容相匹配的学习环境,准备各种适用的物质装备和方便条件,让学生“充分自由”、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首先要认真组织文本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其次要组织相关教育资源,发掘学生的拓展空间,配置教学装备,选择运用教学手段;最终要组织教学活动形式,制定教学方案,搭建现代化语文课堂的新型教学活动平台。总之,要尽最大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潜心安排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点拨的内容、方式、过程,及时空分配与交替,把语文课建构成学生、教师、文本、环境等诸要素优化组合、协调互动的“语文学习共同体”。什么是“引导者”的教学行为?“引导者”进行“语文指导”的教学行为应当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引路人”不是背人走路的脚夫,“导游”不是代人去游。“引导”的关键一是要“引”,二是要“导”,要因势利导、开启悟性,指点迷津,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从宏观上讲,教师要适应引导对象的心理需要,按照学生的眼光,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他们的基础、经验和不足,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思想、感情和愿望,相信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心甘情愿地站在“合作伙伴”的位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顺利地由已知导人未知.快步走向自己的“最近发表区”。从微观上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活动:一是引入课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与面临的新课题碰撞,引起疑问,大胆预测,形成急切的学习期待。二是引入精神领域。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活经历,情感、思路与教师、教材情感、思路的交汇点,进人不同角色,进行换位思考,用心灵去感悟体验。三是引向预期目标。强化目标意识,捕捉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结点,把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结合起来,发现和选择从已知导人未知、最终抵达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方法。注意目标分解的层次等级和提升梯度,避免在同一层面上搞重复教学。四是引向广阔天地。确立大语文教育观.启发学生自由进出,超脱课文,以开放的心态,在广阔的时空中自由学习、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引导”者最聪明的做法是启发学生用已知去获取未知.不断地把昨天依靠老师教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今天“用不着教”的“自学内容”。凡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都要让它随时投人运转;凡是学生已经具备的技能包括内在潜能,都要为他们提供尝试实践或施展释放的机会,尽可能不再做“越姐代应”吃力不讨好的事。当好“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起码要从两个基本方面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首先是由“教书”向“育人”转变,由“智育型”向“素质型”转变。自觉放弃“知识垄断者”的地位,转而注重对人的研究,注重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组织和引领学生冲破应试“分数”的重压,走向健全的人文天地,注重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夯实早期基础。其次是由“传授型”向“导学型”转变。尽决改变重复搬运知识结论的劳苦,转而探讨“学会学习”的条件、途径和方法。引领学生致力于“元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主动学习格局的形成与完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组织得力,引导得法,适时参与,即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一、组织得力———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1.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文也必须以兴趣为基础,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而,在阅读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