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间采风去学习目标:1、了解家乡,关注家乡、欣赏家乡,热爱家乡。2、通过活动,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一、家乡素描二、讲我方言三、乡土发现四、节日探源五、思考讨论一、家乡素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向班上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华容的的名胜古迹——数一数,看看你知道多少?名胜风景区有:大乘寺(禹山庙)墨山庙仙鹅寺东山水库状元街华容道烈士陵园桃花山【历史名人】刘大厦(1436—1516),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景泰六年(1455)二十岁时举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后选为庶吉士。本来他可以留在翰林院中,却要求去行政衙门,而且被分配到兵部,先后任职方主事、员外郎、车驾司郎中。由于他明习兵事,干练敢言,为尚书所倚重。正德元年(1506),刘大夏加太子太保致仕。刘瑾听信吏部尚书焦芳、副都御史刘宇之言,以为“籍大夏家,可当边费十二三年”,九月,假田州土官岑猛事,将他逮拿下狱,发配肃州。刘大夏离开京师的场面颇为壮观。他徒步布衣过大明门,叩首而去。然后“雇骡马出都门,观者如堵,所在罢市,父老涕泣,士女携筐进菜食,有焚香密祷,愿大夏生还者”。在戍所,遇有团练,刘大夏以七十三高龄荷戈就伍,并且说:“军,固当役也。”正德五年(1510)夏,刘大夏遇赦归。不久,刘瑾案发,刘大夏之案平反。但他年事已高,不再起用。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卒,终年八十一岁。赠太保,谥忠宣。楚王台和章华台在华容城郊的胜峰乡清水村境内,有一橘林掩映的高地。初看起来,这里周围的土丘小岗没有多大区别,可他却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名字——楚王台。县纪委原常委、地方历史研究者江良发先生认为,这里是楚王章华台的故址。有趣的是,也有人认为,距此不远的华容桥东书院路原城关油厂旧址,就是章华台故址,1992年编修的《华容县志》,载明这里曾是修建章华台的地方。明朝时,华容章华台遗址尚存,刘大夏、黎淳和很多名人曾来登台赋诗。邓经诗日:“舞榭歌楼一笑空,江山回首几春风。野花啼鸟登临外,剩水残山感慨中。淑气晚催苹叶绿,光风时转蕙芽红。细腰高髻今谁在,惟有游人岁岁同。”无论是楚王台还是宋代仿建的章华台,都已化作历史的云烟。然而,今日的华容正沐浴着时代的春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章台故址,高楼鳞次栉比;楚王台旁,工厂机声隆隆。华容人民正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满幸福的新生活。杜甫在华容县城迎宾北路,有一条不太引入注目的小巷,巷口墙上的铭牌告诉我们,这里叫杜公巷。这条巷是为纪念杜甫漂泊华容而起名的。杜甫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于唐朝开元盛世,活跃于安史之乱前后,对社会矛盾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人民生活的苦难有着切身的体验,所以他的诗歌能反映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动乱的全貌,被后世称为“诗史”。他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诗歌,又被后人称为“诗圣”。由于仕途不顺,战乱频仍,杜甫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笔者据有关资料分析,杜甫曾两次经过华容县境。一次是大历三年,即公元768年,他从四川沿长江南下,经湖北、湖南飘泊了两三年。第=次是大历五年夏季,杜甫由潭洲去耒阳,因遇上大水,无奈回船北上,流浪于洞庭湖上,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这两次飘泊洞庭湖期间,甫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登岳阳楼》等诗歌。当时,华容禹山是洞庭湖畔的一座名山,山上建有禹王庙。杜甫登临禹山,拜谒禹王庙,写下了古朴雄浑的《禹山庙》诗:“禹庙空山裹,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走龙。云气生灵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幽幽小巷生灵气,月下人静好读书。漫步杜公巷,你也许会对杜甫的诗有着更深的理解、更新的感受。黎淳华容县城河东区有条古老的小街,它西起华容河堤下,东至岳华公路交界处,长不过一公里,街道两旁多是燕子瓦屋。这条不起眼的小街有个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