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金色的草地》第四段教学案例)《金色的草地》是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是第四段的教学片断反思。我在教学《金色的草地》第四段时,分这样四个层次:第一步,读每一句话,想每句写什么。指名三个学生分别回答。第二步,我问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是学生提的四个问题:问题一:为什么说这草地可爱?问题二:为什么说这蒲公英有趣?问题三:为什么说蒲公英成了我最喜爱的一种花?问题四:蒲公英怎么会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学生把每一句话都变成了问句,这些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联系全文,因为这第四段就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提炼。说真的,我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问,这可能就是学生真正不明白的地方吧,同时也说明学生在真正地思考。说这些问题有思考价值,一方面,这些问题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段话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真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是啊,这草地为什么可爱呢蒲公英怎么会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呢?问题的答案可能就从这一个个问中生发出来,学生可能就会在这些问中闪出思维火花。刚上三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样精确的问题,的确给了我一个惊喜。第三步,回答上面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很快就把学生的思维给激活了,学生联系全文,比较准确地回答到了这些问题。特别有意思的是学生回答问题四,完全是凭着孩子的天性来说的:因为蒲公英的花朵白天张开,晚上合拢,这像我们白天读书,晚上睡觉一样,所以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他们把课文内容与自身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对问题的理解就很有说服力了。第四步,我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我也跟学生一起读,我觉得我和学生都读出了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理解的那份情感,那是发自内心的。【点评】这个教学片断的四个步骤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一练学生理解概括能力,即把课文的语句变成自己理解后的语言,有对课文原句简约提炼的成分,这样练习表达,可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二练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思维能力。学生的问题提得好,好就好在能够从字面的意思想到更深一面去,学生对字面的意思是“模棱两可”的,但他们有一种好奇感:草地有什么希奇,它怎么可爱呢?蒲公英是怎么有趣的?正所谓“不问不知道,一问真奇妙”!从学生在课堂上提的这些问题来看,真正能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和探究动机的,一是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二是这些问题是学生发现和提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课堂上,我们老师常常提这样的问题考学生,学生已不足为奇,但一个好问题从学生口中提出,不光是提问学生本身是一种“荣耀”,而且“语惊四座”,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学生提问,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要经历一次“读——想——问”的真正思维过程,学习过程就需要这样的“历练”,没有这样的历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何以能提高?三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第一步说每一句话写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知其然”的第一个理解基础,第二步学生的提问正好把他们的思维向“所以然”方向迁移,“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基所以然”这正是思维从肤浅迈向深入的捷径。课堂上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四个问题讨论解答,较好地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