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细节判断孩子的努力水平胡小鹄家中时常有客拜访取经,话题是往往围绕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其中,一少部分是为了“更上一层楼”,冲击名校;更多的是苦恼孩子学习不得门径。父母们常常会提到,“书山题海”压力下的孩子有多么刻苦和努力。按照常规过程,我爸爸就会大谈特谈“为什么要刻苦学习”,还会说“要学好数学”“考一个好学校太重要了”“要多做题”,再讲讲我的几个同学的经历,眉飞色舞时还会喊几个口号——“要刻苦”“要努力”“要考个好大学”。说是“洗脑”也好,说是振聋发聩也罢,总之会谈就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形势很好,不是中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不过只要我在家,会谈的气氛往往少了很多说教和口号,多了几分严肃乃至苛刻。“列席”座谈会的我往往会直接和严肃地打断父母的“诉苦”,单刀直入地问道:“您说孩子很努力,很刻苦,请问有什么证明吗?”意思很明白,既然有一手,那就比划两下子吧。总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吧。此问由来已久,绝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故意刁难。我党年年强调反腐打贪,然而“八荣八耻”的宣传效果远远抵不上中央“八项规定”——往往领导台上还在喊口号提倡议,还没有说完就被带走了。所以,我认为,与其泛泛而谈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还不如实事求是地了解事实,分析自身,抓住细节,突破弱项。这个时候,我们的谈话往往会先冷场几秒钟。接着,家长的回答,就体现出父母是否真正负责,是否把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和思考,落实在对孩子日常学习的监督指导。有的父母侃侃而谈,具体回答孩子做了多少题,写了多少本笔记,甚至直接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笔记或者试卷递给我;而有的父母特别是某些父亲,只能把问题抛给孩子。但往往学弟学妹也答不上来,一家人只好大眼瞪小眼,最后等着我继续发言,或者说,“挨训”。当然,限于一些父母自身教育资历背景和工作压力,我不会也不应该过分要求他们。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当今教育压力和高考改革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监督辅导的错位,往往会导致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错位。现实中确实存在父母“越位”,特别对孩子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的不信任,比如父母追着孩子喂饭,监视而不是监督孩子做作业,孩子受罚家长大闹学校。但是更多的是父母的“错位”。什么叫错位?就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有的父母成天念一本经——“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另外还要讲很多大道理,四平八稳,无懈可击,从不走纽。这样的家长实际上不想事,不谋事,不成事,自以为不出事,但有时会误大事。有的家长思想上很有见解,辅导上也很有想法,但行动上缺乏执行力,实施上缺乏方法措施,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长就能统揽全局,高瞻远瞩,不但能宏观上谋事,更能微观上做事;决策科学果敢,拍板掷地有声,挑担土就有个堆,谋个事就成个事,做个事就像个事。这样的家长就是真正负责任的父母,他们才能承担起家庭发展和孩子成长的重任。那么应该关注什么呢?先宕开一笔。平心而论,我尊重和理解每一位登门拜访的学子的父母,我相信每一位和我交流的学弟学妹都是值得成全的学生。但是巧言令色解决不了问题,也说不出真知灼见,只有善于纠正错误和不足,才能让我们更加优秀。于是,家长和孩子们面面相觑之时,我会连珠炮式地向学生发问——你平时做了多少题,是哪种练习册,是什么牌子的,是跟章节走的还是套卷?写了多少笔记,整理了多少错题?我还会问道——最近一次考试成绩如何,每一科分数和排名都是多少?你有竞争对手吗,你觉得你和你们班的尖子生相比哪里有不足?特别是数学,选择填空错了几道,大题哪个步骤出了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认为应该关注的具体细节。父母可以满足于“孩子一直在刻苦学习”的欣慰,但是孩子,特别是高中生和想成为尖子生的初中生,不能如此泛泛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从大街上随便抓一个人,都想赚钱,只不过有的人能吃苦,有的人好高骛远。胖子都知道减肥,但多数下了决心后照样大吃大喝,有的却能落到实处,克服自己的食欲——学习也是如此。从学校里随便抓一个人,大概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式。我问这么多,就是想知道孩子究竟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