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为落实翼城县教科局教研室本学年中心工作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初中组教研员在高主任的带领下,到南唐初中进行调研。我听了冯慧老师的课《大自然的语言》,并与本校的语文教师进行了校本教研活动。以《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为突破口,就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做了一定的了解,对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困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对南唐初中的教学模式“BCA模式”进行了交流。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第三单元已经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说明文,学生已经了解了学习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判断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的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这一单元又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去发现去总结。教学情景: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春》一文对小草的描写“嫩嫩的,绿绿的,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小草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这一信息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3、学习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边读边用圈点勾画法再文中标出以下四个问题:(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通过六大组抢答竞赛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答题速度快且答题准确率高,这一做法比较适合调节公开课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3、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生)不能。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逐个板书)四、小组交流,展示成果: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举例说明。(小组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共同订正)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比较第一段与下文改写的句子,说说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明确: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