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斯大林)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3、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4、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到了两位老师:蔡芸芝先生和莎莉文老师。她们一个温柔美丽,深受学生爱戴;一个用自己的爱心、耐力与智慧为盲聋哑的孩子开启知识的大门。他们都让人喜爱、难忘。有时,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也会遇到一些另类的老师,他们以自己独特教学方式赢得学生的青睐,今天我们就将会要看到这样一位老师——王几何王几何作者:马及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3、感知王几何老师的形象特点,并体会“我”对王老师的尊敬、热爱、赞美之情。课题王几何-马及时•作者介绍:马及时(1946--),笔名小非,四川都江堰人。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本文选自《马及时儿童文学作品选散文卷童年旧事》作者的经历•他家兄妹七人,父亲曾被打入另类,自身难保,全靠他母亲一人支撑着贫苦的家庭,当读到:“只见母亲一手托住我,一手高举肉票往前挤,只挤得披头散发,气喘吁吁。。”嘴里还喊着“买点保肋肉”时,但凡经历过苦难岁月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上初中之后,作者遇到了几何老师王玉琳,他是作者父亲的“毛根朋友”。所谓“毛根朋友”,指从童年起,一直到成人以后的好朋友。王玉琳老师个性特点突出,教学成绩又很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来怀念王老师。表达了对王老师的尊敬、热爱、敬佩之情。题目解说“王几何”:是本文主人公的绰号,本名叫王玉琳,教学生几何,能徒手画各种标准的几何图形,学生私下里给他取了这个绰号。文章以此为题,既点明了主要人物,又有戏谑之意,充满情趣。正音•须臾•斜翘•屏息•绰号•叛逆•持之以恒•yú•qiào•bǐng•chuò•nì•héng文章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2段),写学生们怀着好奇和渴望盼着几何老师的到来。•第二部分(3--28段)详细地描述了王几何老师第一堂课的情形。•第三部分(29段)补充交代了王老师和“我”父亲的关系。第二部分板书王几何第一节课的情形(几件事)老师学生1、哑笑(同学们)哄堂大笑2、反手画图(亮绝活)(同学们)震惊发呆3、介绍自己(同学们)屏息静听4、交代绰号(男女生)哄堂大笑5、请同学徒手画图(人人)笑得满脸泪水6、教育大家(满教室)鸦鹊无声性格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学识广博↓敬佩感激赞美阅读第一部分(1-2)•第2自然段为何选用问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阅读第二部分(3-28)•第5段•“他脸上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夸张。表现了老师爱笑、幽默的性格特点。阅读第二部分(3-28)第8段1、“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2、“他突然面向课堂,在背后的黑板上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画了一个三角形。”•比较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反手”是反过手来,“徒手”是不凭借工具,“等边”突出三角形的标准。由此可见王老师绘图技术高超。阅读第二部分(3-28)•第9段•“那生动地站在黑板上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又标准,又好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通过“站”表现了黑板上的图形标准、好看,暗含了赞美之情。阅读第二部分(3-28)•第9段写学生的心理有何作用?(全班学生都呆呆地想:用圆规和三角板画,恐怕也不过如此吧?)•心理描写通过对比、反问,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佩、赞叹之情。阅读第二部分(3-28)•第12段属于什么描写?•神态描写•表现同学们震惊、好奇的心情,既表明王老师的声音有震慑力,又突出这位老师介绍方式的特殊。阅读第二部分(3-28)•第15段•王老师为什么公布自己的绰号并希望学生以绰号相称?•既表现王老师的幽默,思想开放,又表明老师非常熟悉学生的叛逆心理。这种方式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