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25.黄鹤楼送别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难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资源教材开发:本课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相关教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颂的佳句。学生经验:整篇课文,作者对诗歌的阐释巧妙地融于对情境的复原、叙写,无论是绘景、写人,还是叙事、抒情,均能扣住诗意。这样,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也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些手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阅读经验。预习设计读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及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程预设导航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版块:复习引入,渲染气氛(4分钟)1.齐读课题。2.预设:烟花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3.预设:依依惜别。第二版块:朗读感悟(32分钟)1.学程单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场景让你感受到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请用简短的词语概括。时间:3分钟。2.交流预设第一版块:复习引入,渲染气氛1.送别是歌,有人深情吟唱;送别是诗,值得用心品味;送别是情,让人一生回味!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情再次走进课文——齐读课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一定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人说)3.全文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感?什么叫“依依惜别”?感情很深,舍不得分别,请你读。第二版块:朗读感悟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李孟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1.出示学程单1。老师相机板书:赏景藏情、话别叙情、吟诗抒情。把书读薄是一种能力。2.导学交流1(一)离别前相视无语(赏景藏情)(1)学程单2:细读课文1-2自然段,从文中找出体现依依惜别的词句,用笔划一划,用心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写感受。时间:3分钟。温馨提示:可抓住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细细体会。(2)预设:①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弥漫,繁花似景。烟花三月。②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3)出示第二自然段。不是。点红“藏”。(4)埋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不愿意让人知道。从有意不去触动,一会儿……一会儿……,仰望,远眺知道了,他们故意做别的事。(5)有感情朗读。(二)话别时千言万语(对话叙情)(1)预设: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2)预设:对孟浩然的敬仰①夫子:“夫子”是古人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个人读“孟夫子”)②兄长和老师: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和尊重。③您:李白一连用了六个“您”,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从“一直”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敬仰很久了。④诗篇“誉满天下”,看出他很有才华。(一)离别前相视无语(赏景藏情)(1)情由景生。(2)暮春三月,景色怎么样?李白把这么美的景色浓缩成了一个词——(3)烟花三月,春意正浓,他们真的在赏景吗?从哪个字看出来?(4)他们藏的是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些词知道?(5)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请把感情送进文中,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二)话别时千言万语(对话叙情)(1)不忍别,终须别。(出示相应的段落)(2)品读李白的话语,你读出了什么?哪些词句可以体现?请圈出你的发现,写下你的感悟。(用心触摸每个字词,你会有更多的感受。)口头补充:孟浩然年长李白12岁,诗名早已满天下。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和老师。(咱们不仅把书读薄,还要把书读厚。)除了敬仰人品,李白还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是田园诗派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