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提”、“插”、“接”,练贯其间——用多样的句型操练打开学生的“话匣子”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本身“聋哑”现象严重。而新小学英语教材强调听说,并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其初步的语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英语教材的日益更新,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学生主体地位的被呼吁、被唤起,这的确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注入了一泉活水。但是面对着四、五十多学生这样一个大课堂,在似乎“挺热闹”的课堂背后稍作思索,我们却不得不陷入另一种尴尬:很多表面上的热闹现象并没有把真正的交际技能带给学生,我们的学生只是又充当了一次舞台道具,或是演员的角色而已。其实,我们的英语教师大可不必在“出奇”、“花哨”方面做文章。回归语言的最本质功能——交流与传递知识信息,我们就该毫不犹豫的把课堂内的训练定位在“听说训练”这一基点上。可是怎样做才能保证大面积的操练时间?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稳步提高呢?——这需要精心设计操练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抓住了“句子”这一语言的载体,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遵循先模仿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试以“移”、“提”、“插”、“接”四个环节分述如下:Step1移句入境,边学边练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言语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发掘教材优势,主动创造情境,并将要涉及到的主要句型融入其中,一定能唤起学生强烈的“说英语”的欲望。打电话、购物、野餐、旅游、问路、看病……这一个个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场景我们尽可通过图片、音乐和简单的道具在身边创设。但在营造情境时,我们决不能忽视:1、所创情境要与所学内容联系紧密且自然。2、教师组织教学的语言要简练、明确并富有情感。3、句子的移入与调出需完整、自然,要对学生的理解和操练有所帮助。句子的“移入”,这在备课时就得打好埋伏;句子的“引出”,在自然的原则下有时还得讲求些艺术。例如:我们可以利用Freetalk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情境对话,一番“攀谈”之后突出将授的重点句子;我们还可以用“以旧引新”的手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应交流所需,自愿的接受新句型,学说新句型。牛津小学英语第三单元要求学生会用英语询问人物的职业、年龄等,且掌握不同人称的英语表达法。为了让教学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我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要求每位学生设计两张名片。一张是为爸爸或妈妈设计的,另一张是为二十年后的自己设计的。新授过程如下:1.T:Firsttakeoutthenamecardofyourparent.Firstofall:pleasetellme:Whatisyourfather’s/mother’sname?What’shis/hername?Ss:Myfather’s/mother’snameis….His/Hernameis….12.T:OK.Iknowyourparents’namesnow.ButIwanttoknowmoreaboutthem.Wouldyoumindtellme:Howoldisyourfather/mother?这里出现新句型:Howoldis…?3..T:OK,let'sgoon.Whatdoyouwanttobeinthefurther?Wouldyoumindtellme:What’syourjob(inyourcard)?新句型:What’syourjob?I’ma/an….4.What’syourfather’s/mother’sjob?新句型:What’shis/herjob?His/Herjobis….这一Freetalk式的环节设计,不仅达到了在一定情境中突显主要句型的目的,更用一环套一环的方式,使学生不断处于新旧知识的更替之中,饱含着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尚需指出的是:在“移句入境”这一环,教师还应注意到“练说”的反复性如:可采取“大合唱”、“分声部唱”、“小合唱”、“二重唱”、“独唱”等多种形式反复刺激学生的浅表层记忆,为后面的相对灵活的操练打下扎实的根基。Step2提炼句构,灵活操练学生对具体的句子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则应该立即抓住这一心领神会的瞬间,给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灵活的操练空间。这里仍然要提到一个情境转接的问题,即:由此境迁移到彼境,不能够“陡转”,应提倡“妙接”。仍然以牛津小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