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模式的探讨摘要:我们从小都是遵循从发声到歌唱的传统模式,但我们不是在培养歌唱家,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感受音乐。所以在歌唱教学课上,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中歌唱,在歌唱中成长。关键词:教学附点休止符歌唱自信歌唱教学现已在音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都有一些困惑: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部分学生上课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在音乐课堂里不愿唱歌,也不愿举手发言。我们从小都是遵循从发声到歌唱的传统模式,但我们不是在培养歌唱家,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感受音乐。所以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中歌唱,在歌唱中成长。以下是我在上《剪羊毛》这节歌唱教学课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借此分享。一、增强歌唱的自信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渴望歌唱,才能感到愉快,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恰恰是我们一些音乐教师所忽视的。歌唱是一门艺术,能够让学生愉快地歌唱同样是一门艺术。只有当学生愿意歌唱,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唱歌的快乐,而没有被强迫的感觉,怎样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其实很简单,在教授《剪羊毛》这一课时,我从不会对孩子说一个“不”字,不管唱的怎样,先指出他们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用对比的方式来让他们自己侧面发现短处,我就从旁引导解决。例如,孩子们一开始唱歌时总认为唱得越大声越好听,个个都扯着脖子在歌唱,可以想象,当时我是忍受着多少分贝的“噪音”。但还是脸带微笑,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的情绪实在是太到位了,太好了,而且我看见几乎每个同学都是脸带微笑来歌唱实在不错。”接着,我学他们的方法示范,再用小声唱的方法示范,让他们自己对比哪种声音好听,然后孩子们就会在无形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而向他们认为好听的声音去靠拢。从中就会发现,原来小小声唱歌也是很好听的。当他们再唱时,及时给予了赞美与鼓励,对他们竖起个大拇指,大大提到了他们的士气,维护了他们的自尊,那样,自信心就能自然而然,一点一滴的形成了!二、利用动漫,紧扣教学内容歌唱教学,顾名思义离不开“歌唱”二字,但在授课中,往往很多老师会用许多“花招”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他们采取的这些“措施”却又跟要教的歌曲或歌唱二字毫无关联,这样反而会走入离题或是“妹仔大过主人婆”这种误区,使得歌唱教学脱离了最原始的意义,花了太多多余的时间却又吃力不讨好我认为歌唱教学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在歌曲上,使孩子们在歌唱中感受快乐,体会乐趣,从而学会歌唱。所以,在《剪羊毛》这一课中,我的导入采取了利用课间学生进音乐室的时间播放这首歌曲的动漫,首先让孩子们有视觉上的冲击,除了对这首歌曲能有一种大致的印象外,反复看了二、三次后就已能小声跟着音乐来哼唱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既能使孩子们从心理上自然的接受了这首歌曲,同时也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而铺垫。导入时,就简单明了的跟孩子们说本节课就是学习这首歌曲。孩子们的心理是很奇怪的,对于熟悉的东西都会比较有自信与关注,因为大多数孩子都已经会唱会哼了,所以在一开始导入时,就已经可以很成功的拉到了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对这首歌曲已“心里有数”,所以情绪就会异常坑奋,从而营造了一种较好的课堂音乐氛围。三、解决重点难点的多样化1、《剪羊毛》这首歌曲的重点是“附点”及“四分休止符”,如何唱准“附点”和“四分休止符”的准确把握也就成为了这首歌曲的难点。我首先把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型抽出来,再写一条相似的节奏型来作对比,例如练习节奏:(1)xxx|xxxx|xxx|xo||(2)xx.x|xxxx|xx.x|xo||在拍打节奏时把“附点”演变成“啊”字,那么拍的时候就是“哒哒啊哒”;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准确的把握“小附点”的长短,区别出“附点”的与非“附点”的不同和作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更能加深孩子的印象,。2、上课时,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不管老师怎么说遇到“四分休止符”要停下来,学生还是不能整齐的停下,而且就算停下来不唱了,也搞不清楚究竟要停多久,不管你怎么跟他们解释时值的长短,他们还是会搞不清楚,懵懵懂懂,最后就会搞得参刺不齐的情况。就这一问题,我则利用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