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贵州省教研所、教育学会论文评选活动数学教学,请向生活靠拢教师:赵成敏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现代社会,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它的基本语言是数学。数学将成为21世纪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刚愎自用须也只有向生活靠拢,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活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合格公民。一、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向靠拢《我国数学教学将作重大变革》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中提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针对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较普遍的弊端:1、教与学分离现象严重。教师只顾埋头讲课,却很少过问学生如何“学”;学生只知道跟着“学”,也从不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学”,为什么只能这样“学”。即使有时教师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也只是以教法来定学法,而不是以学法来定教法。2、数学教学公式化。如简便计算:12×25,我们教学学生看到25想到4,把12拆成3乘4,如有的学生把12拆成2乘6,算成12×25=2×25×6这样对不对呢?象应用题教学,数量关系分析就太细、太深奥,不少老师还非要让学生按:“要求什么,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这样的模式去思考分析不可。这样太刻板,太公式化的教学,使得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使得一些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也产生了厌学情绪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3、惟“应试而教”。第1页共5页2008年贵州省教研所、教育学会论文评选活动为了对付考试,不少老师授课只注重考试的内容,不考试的内容干脆不教只重结论,不重思维过程;只重课内,不重视课外;数学课变成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课。4、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一方面有的教材内容太抽象,不少内容的选材离学生的日常、学生生活太远,学生感到很陌生;另一方面教师处理教材不够灵活,太依赖于教材,教法太单一,课堂教学大都停留在封闭的教室里,只重视基础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尤其是忽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与用严重脱勾。二、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为了什么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我认为主要是为了以下两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保持在人身上内在的永恒的原动力,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途径是多方面的我想着重从“冲破‘纯数学课’的模式”这个角度来加以说明。数学教学要以大数学的教育观为指导,要打破“纯数学课”的界限,联系一些生活实际,一些科学知识,使数学教学与其他各科知识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如讲加减法时,可介绍我国的三级火箭,由于一级火箭推力不够,三级连加起来,推力就能把人造卫星送上天;讲到圆周率,除了介绍祖冲之,还可以介绍1996年用电脑已算到小数点后面42亿多位,还尚未发现它的数学排列究竟有没有规律,讲到圆柱体积计算时,可介绍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灯泡壳中灌满水,再将水倒入圆柱形量杯中,从而测出灯泡的体积的故事,讲到比的时候,可介绍一些黄金比的知识等等。也可把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有意无意地编成题目介绍到数学课来,如奥运知识、利息税、人口增长情况等等,使学习数学与学习语文、常识、体育、美术等有机结合,让枯燥的数学在故事、绘画、音乐、游戏等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会、掌握、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纯数学课”的框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魅力无穷,减少了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压抑感”和“被动状态”。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