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思考与探索安庆市公园小学操卫华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对音乐欣赏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受到挑战。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课堂教学不应再沿袭传统的对知识的单向传输,而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那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原则,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一、知识延伸,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创作的十首二胡曲中,唯一与大自然现象直接发生联系的一首。也是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为出色的一首。此曲大约在1918年前后初稿,1928年定稿发表,前后一共用了十年时间,说明作者对曲确实是花了很大功夫的。据后人回忆,刘天华创作此曲的灵感,是来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两句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知道,唐代在画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出现一种以诗咏画,进而以诗境开拓画境的形式,这就是山水画的形式。虽然山水画起源于魏晋时期,但真正取得较大发展是在唐代。像大诗人杜甫就作有题画诗18首,而王维也是题画诗的大家。他不但诗写得出色画画得好,而且还弹得一手好琵琶。这样,诗、音、画三者一人独占鳌头,其不言而艺术上的造诣也就喻了。这里,刘天华可能认为借“空山”与“鸟语”的自然环境,来衬托人的愉悦情感显得更为合适,因为毕竟“人语”在音,乐中是不太能表现出来的。虽然汉语四声是可以在音乐上有所模仿,刘天华也学过三弦拉戏的那种咔腔的奏法,但是,从音乐艺术层面上讲这是不够音乐化和艺术化的。因此,高明的作法是模拟自然之声,借景抒情为上。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八度音与装饰音的变化,来反映大自然的景色。其中八度对比显然是体现一种“空山”之意,尤其是高音区较空泛的音响,给人以一清空静寂的感觉,而低音区较厚实的音响,似乎是一种山谷的回音。各种不同音程的装饰音运用,似乎又是山谷中偶然出现的几声清脆的鸟鸣声,营造出了一种大自然晨曦宁静的气氛。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味生活开放的音乐教学是指音乐教学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我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年儿童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小动物走路》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出很多优美的舞蹈动作。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歌词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仿小鸭走路时,有一个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叫,他的这一举动,全班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在学习小花猫轻轻走路的动作时,孩子们个个猫着腰,脚步很轻巧地走着,还作出安静的手势提醒伙伴不要说话。这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生活常识教育,让他们知道在别人休息、学习、工作时,我们走路应放轻脚步,说话也要小声点,不要去打扰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