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新课程的所倡导的重要理念。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要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初中阶段的学生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对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更是乐不知疲。在某些学科,游戏活动已有成功运用的实践,如何将这种方式引入初中历史的课堂,值得我们探究。一、应对教育视野中的游戏活动有明确的认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游戏的含义。什么是游戏?广义的游戏就是玩,是一种娱乐的形式。在《高级汉语大词典》中,“游戏”解释为游乐、玩耍等,“游”意为游玩、结交、闲逛、学习等,“戏”有游戏、戏剧、角力等解释,而“玩”则有玩耍、欣赏、投入、反复体会等含义。而“教学游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具体教学目标,结合特定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采用有趣的形式,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操练和交际活动。在讨论“教学游戏”时,不应将它与作为人类活动工具的游戏和作为人类活动本身的游戏混为一谈。在《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一文中,作者将教育视野中的游戏活动的目标归纳为:享乐和发展,即满足人愉悦身心的需要、满足人发展身心的需要。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则指出最纯正的游戏精神是自由和和谐,即游戏中的人创造着的人、游戏中人的主客观世界和谐融合。在课堂中恰当运用游戏是试图将学习者的发展回归到人发展的自然形态的一种呼唤和努力的倾向。这类呼唤和努力倾向,要求我们根据学习者发展的根本规律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学习工具,而不是简单地用游戏替代一切课堂教学形式。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游戏活动”1、遵循规律,激发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从无意注意开始的,要从无意识关注成为有目的地探究学习,需要受兴趣的支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现象真正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涌动出一种探知的强烈欲望。中学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贪玩、渴望成功,但意志力不强,对学习欠缺目的性,游戏的趣味性特点恰好能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支持。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初一的第一节历史课上,我便组织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游戏。这个游戏要求全班学生参与,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右手掌张开,左手伸出食指放在旁边同学的手掌中央。然后,由老师叙述一段话,每当老师提到“抓”这个字时,学生就可抓别人的手指,同时还要防止自己的左手手指被别人抓住,而靠墙的学生只需要躲避或抓住其他同学即可。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非常兴奋,老师和学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完全消失了。在活动结束后,我还分别请中间的学生和靠墙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他们各自不同的感受中得出结论:做事、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最好效果。这样,把原本枯燥的学习要求很巧妙的提了出来,这种亲身体验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2、寓教于乐,帮助理解。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有些知识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也有一些知识需要学生加以理解的。无论是记忆和理解都需要学生集中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在20分钟以上,而初中的学生所维持的时间更短。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而恰当的游戏既能寓教于乐,避免单调呆板,又能使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变的易于理解。在讨论关于学习历史的作用时,很多学生都能理解学习历史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但对于“学史明智”这一观点却较难理解。为了使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有位历史老师特意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游戏:在一名蒙上眼睛学生的前面悄悄地放一张凳子,然后让他朝前走。毫无疑问,学生撞到了凳子。老师立刻在黑板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在某地撞到凳子。老师让学生回到起点重新再走一遍,由于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学生走得格外小心,并且绕过了凳子。这个游戏不仅使沉闷的讨论充满了乐趣,而且也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学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