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第3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变政治制度: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地方君权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刘邦分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开始发动叛乱,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课堂设问“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瓦解王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设置刺史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汉武帝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唐太宗武则天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创造了机会。安禄山安禄山藩镇与节度使藩镇与节度使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①赵匡胤:陈桥兵变②措施兵:______权:______钱:______“杯酒释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权③集权利弊收精兵削实权控财权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弊:造成“三冗”“二积”后患杯酒释兵权课堂设问下图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特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3、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