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师工作才能的要求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时期里,新课程对教师的观念态度、工作才能和专业精神提出了新的任务,而教师的工作才能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优秀的工作才能既反映了教师教学和工作的观念态度,也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必备条件。此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真正的人”、高尚的人和好公民等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因此,正确把握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工作才能的要求,对于提升教师工作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大有裨益。教师是一种职业,工作才能是对任何一门职业的基本要求,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给老师们的第一条建议就是:教师要形成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相适应的工作才能。一、发挥周围环境对学生个性的积极影响,运用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以及创造最能表达感情的环境,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点对于当代教师们的教学尤为重要。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学生面对的社会生活变得复杂多样而且学生的心理属于外向开放型,分辨社会现象的能力尚不成熟,容易耳濡目染受到外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而且当今文化知识的传播变得信息化和网络化,教师与学生接收到的社会信息及文化知识几乎同步,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们眼中“知识的化身”,学生已不需要通过教师就能获取知识,加之,相对封闭的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赶上时代的变化,传统的说教已经很难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心理上和学习上的问题,教师距离学生的世界越来越远。因此,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抑或受到挑战。由此,我们的老师应该主动走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疑惑的答案,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图式,而教师的说教未必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而且现在的学生不希望长辈过多地干涉他们,搞不好,还会让学生更加疏远教师,而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强化他们发现问题的动机,增强自尊感和优越感,而且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密切。二、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要学会容忍儿童的弱点,要能够理解和感觉到儿童产生过错的最细微的动机和原因,不要对他提出那些对成人的要求。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里,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有一次,他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原来,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还有一天,他们班去森林远足考察,他一路上撞这打那儿。当班主任一位女教师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学生讲解山谷、丘陵、山和冲沟的有关知识时,他走到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滑稽动作,还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同学们,不能走近冲沟边缘,跌下去十分危险!”他突然高声喊道:“我不怕!这个冲沟我滚下去过!”说着就卷起身子滚了下去……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